2025年8月9日至8月10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绿能红韵并进,起锚黄海之滨”实践团(暨“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地调研活动。作为中国人民海军起锚地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巴斗村兼具红色基因与渔业特色,实践团以“特色渔业文化”为核心切入点,沉浸式探索乡村振兴的“巴斗路径”。
抵达巴斗村后,实践团首站前往村游客中心与村史馆。在游客中心,船锚造型雕塑背后“海上革命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往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片土地的红色底蕴——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还是经典红色电影《51号兵站》的取景地,电影中以当地英雄顾雍海为原型的主人公梁宏“跟党走、守初心”的誓言,更让队员们对“红帆精神”有了直观理解。在村史馆,通过讲解员对“笆斗”得名由来的介绍(过去渔民以藤条编织的笆斗贮粮,翻过来当饭桌,“吃笆斗饭”的习俗催生村名),以及对“四色巴斗”发展历程的梳理,队员们系统掌握了巴斗村从“黄海滩涂”到“花园渔村”的变迁:2020年底以来,村里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8.5公里黑色路面改造、3.5公里污水管网铺设,还新建了渔民之家、标准化卫生室等设施,2021年更斩获“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两块金字招牌。
为深入挖掘渔业文化内核,实践团采取“入户走访+深度访谈”的方式,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在老渔民家中,队员们记录下“上船不光脚、下船不光头”“吃鱼不许翻身掉面”等独特习俗,听老人们讲述1980年以来巴斗村三代“共富模式”的奋斗故事:从改革开放初期联船组队出海捕鱼、承包渔船捕捞“水中软黄金”鳗鱼苗,到2000年后响应国家减船转产政策、成立众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2400亩高涂混养,再到如今依托“红农渔旅融合”发展22家海鲜餐饮店、12家民宿,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访谈中,队员们还重点了解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号子”与盐城市级非遗“排斧”“板坞”的传承现状,用镜头记录下渔民们表演渔号子时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受渔家智慧的代代延续。
除聚焦村落本身,实践团还前往条子泥湿地与黄海森林公园,勘察区域生态与产业融合潜力。在条子泥湿地,队员们实地察看巴斗村“蓝色产业”的根基——作为全国贝类重要产区,这里盛产文蛤、泥螺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21年丰收节上4.2斤的“青蟹王”至今仍是村民们的骄傲;在黄海森林公园,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与近千亩银杏林让队员们直观体会到巴斗村“绿色发展”的底气,而村东的光能风能基地(截至此前数据,东台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30多万千瓦,占盐城市19.4%),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当地的生动实践。
实践过程中,团队完成数篇访谈记录、拍摄视频素材,初步形成《黄海之滨的振兴脉搏——弶港巴斗村水产、能源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勘察报告》框架,并启动实践视频《起锚地的新航迹》的剪辑工作。队员们不仅见证了巴斗村从“吃笆斗饭”到“享文旅福”的巨变,更被渔民们“靠海吃海、向海图强”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正如队员戴心悦在实践日记中所写:“巴斗村的每一寸滩涂都藏着振兴的密码,每一面红帆都承载着初心的力量。我们将把这次实践的所见所感转化为青春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南艺学子的思考与力量。”
此次巴斗村实践,为团队成员提供了近距离观察乡村振兴实践的宝贵机会。通过调研,我们系统掌握了巴斗村从传统渔村到“四色巴斗”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下“三代共富模式”对村民生活的切实改善,以及红色文化、渔业非遗与生态资源的融合价值。调研中,从村史馆的历史资料到渔民的亲身讲述,从条子泥湿地的产业根基到黄海森林公园的绿色实践,每一处场景都让我们对乡村振兴的内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未来,团队将结合实践所得,高质量完成调研报告与视频作品,为推广巴斗村发展经验、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