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教科艺创  教育教学新闻
2025届传媒学院毕业作品展 | 智无界·创未来:一场数字文明的青春宣言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5-05-19 浏览次数:12


01.jpg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展前言

       在数字浪潮重塑文明形态、人工智能重构艺术范式的时代语境下,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25届毕业生以“智无界·创未来”为主题,呈现一场跨越虚实界限的数字艺术展,展现其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此展是技术理性与人文诗性的融合场域。学院六大专业各展所长:广播电视编导聚焦社会叙事建构;动画艺术打破虚拟与现实壁垒;影视摄影与制作雕琢时代影像记忆;摄影艺术于数据洪流中定格诗意瞬间;录音艺术构建数字听觉诗学;广告学激活文化传播基因。各专业协同共进,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数字艺术生态。

       该展亦是精准表达与跨界创新的试验场。面对人工智能与数字互联网的赋能,毕业生以专业精度为根基,以跨域思维为引领。他们借助算法重构影像语法,探索生成式AI的视觉叙事逻辑;运用交互技术解构时空,探寻传播临界点;通过数据可视化解码文化密码,锚定人文坐标。其创作精准捕捉时代脉搏、对接社会需求、传递文化价值。

       同时,此展是数字中国与全球叙事的前沿阵地。毕业生认识到数字艺术兼具技术竞技与文化战略属性。他们将非遗文化进行数字转译,赋予古老技艺新活力;对城市记忆进行算法重构,为老街巷弄注入新生机;以跨媒介叙事展现国际议题,搭建文明对话桥梁,彰显数字疆域中的专业能力与文化自觉。

       此外,这还是稚嫩与锋芒并存的成长见证,这些作品不仅是创作者个体创造力的彰显,更是学院“技术 + 艺术 + 人文”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在数字文明深入发展的当下,学院秉持“精准”“创新”“担当”的理念。本次展览既是对新一代数字艺术人才专业素养的检验,也是对“艺术赋能社会、技术向善而行”理念的践行。期待年轻创作者在算法与诗意交织的未来,以专业、格局与情怀书写时代诗篇,此为传媒学院献给数字文明的青春宣言。

——传媒学院院长薛峰



虚实交融的叙事力量:广播电视编导系

《再见,再见》

草原父子跨越生死的无声对话,苍茫天地间藏着最深沉的爱。



《这不是你能解决的问题》

“坏孩子”宋鹤仁的江湖道义崩塌,揭露青少年在多重压力下的精神突围。



《为太阳应答》

十年未了的情愫,借虚构的青春故事疗愈记忆褶皱中的执念。



《因变量》

当机器人试图“成为人类”,亲情与伦理在代码中挣扎。



《婺里看花》

刀马旦与二次元身份的撕裂,传统与潮流的碰撞终成自我救赎。



《春来》

农村妇女以谎言博弈命运,展现地域规训下女性生存的窒息与挣扎。



镜头重构时空 :影视摄影与制作系

《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姐妹的逃离与坚守,刺绣针脚里缝着草原的灵魂。  



《晕舟记》

女孩在自导自演的幻觉中划船,虚实交织的创作映射母女关系的空洞与填补。



《何以为家》

高考失利少女与原生家庭的对抗,小县城的亲情困局折射代际隔阂。



《致想象之神》

AIGC技术加持下,男孩的幻想世界竟比现实更真实。



《茧》

当爱情被困在虚拟意识中,选择真实还是永恒?



数字听觉的诗意探索 :录音系

《你好!马莉莉》

澳门回归前夕,一封情书点亮自卑少年的孤独青春。



《Spring》

3D动画短篇,原创奇幻风格管弦乐配乐,交响音画让春天在山间迷雾中苏醒。



《梦华秋月》

中国风管弦乐穿越千年,上元灯会的盛世图景在音符中复活。



《青春的旋律》

原创歌曲唱出新时代青年的迷茫与热血,用音符浇筑“红色基因”。



《她穿过那阵雨》

少女的复仇与救赎,雨声是青春最痛的旁白。



《为你我受冷风吹》

经典情歌重制,寂寞与救赎在旋律中撕裂又缝合。



传统与未来的视觉对话 :摄影系


《数智·重生》

AI将福建游神文化“赛博化”,神将符号在像素中新生。



《一万次的春和景明》

冲锋衣与仿生绿植共舞,商业快闪升华为环保精神的静默朝圣。



《海洋塑料生物图鉴》

用医疗垃圾重构深海生物,警醒人类对自然的僭越。



《乙巳之喜》

一场婚礼记录,揭开中国式亲情的褶皱与温度。



《褶皱》

20-25岁青年的生存截面,用体温熨烫现实地图上的焦虑与期待。


23.png



在幻想中寻找真实 :动画系

《橙子的旅行日记》

一本记录甘肃至京都四季旅程的手帐,沾满雨水、酱汁与香火气,在毕业展中以相框形式重现旅途足迹。



《修复》

反乌托邦寓言中,科技崇拜引发能源崩溃与阶级压迫,最终以人性复苏的行动探讨技术依赖与伦理救赎的双重“修复”。



《猴子捞月》

城中村妇女陷入传销迷局,以十二生肖拟人化暗喻人性与兽性的挣扎,揭示环境对认知的塑造与虚妄执念的代价。  



《食客》

食欲失控的人类与拟人化动物的对比,质问本能与文明的界限——若欲望吞噬理性,人是否终将沦为“高等动物”?  



《星光》

女孩与小熊追寻传说星光花,经历占星与释放的抉择后,领悟自然之美需自由而非私藏,黎明时共迎璀璨新生。



《纳由的愿望》

探索解密RPG中,11岁逝者纳由在海底列车苏醒,借天使与恶魔的指引,踏上追寻记忆与未了心愿的死后旅程。    



       这是终点,更是起点。

       这些作品是技术的试验场,是人文的瞭望塔,是00后创作者对世界的深情告白。它们或许稚嫩,却锋芒毕现;或许抽象,却直指人心。正如展览前言所言:“在算法与诗意交织的未来,愿他们以专业、格局与情怀,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诗篇。”


       数字文明已来,青春永不退场。

       我们展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