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南京城墙将迎来建成660周年。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内涵,暑期传媒学院“城墙记忆 金陵文脉”实践团积极响应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发起的活动号召,并选择清凉门段城墙作为调研与记录的重点。希望以青年视角解读城墙文化,让更多人理解它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本次实践以“城墙记忆 金陵文脉”为主题,聚焦清凉门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整理、影像拍摄,探索城墙与城市、历史与当下的多重关系,并最终形成报告与影像成果,推动南京城墙文化的传播与活化。
为了让历史从书页和资料里“活”起来,我们在大量研究相关文字和影像的基础上,带着好奇与敬畏,在南京城墙清凉门的砖石间探寻历史的痕迹。整个调研分为前期策划、实地调研和成果整理三个环节,每一步都让我们对城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团队成员查阅南京城墙与清凉门的相关文献资料,学习了解了城墙的建造工艺、历史沿革和军事功能;同时拟定调研提纲与拍摄计划。
我们走进清凉门段城墙,从整体形态到细节特写,用镜头记录城墙的砖石纹理、拱券结构、工匠铭文以及自然风貌;同时采访市民与游客,收集他们与城墙的生活记忆。
此外,团队特别关注了“鬼脸”奇观、“石城霁雪”美景、“东吴第一军事要塞”遗迹以及“国防园”的现代国防展示,深刻体会到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调研结束后,我们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影像资料,并进行视频剪辑与推文撰写,力求以多元方式呈现成果。
几天的走访与记录,不仅让我们在清凉门的砖石之间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们在镜头、文字与对话中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发现。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次采访、每一次整理资料,都是我们与这段古老城墙的对话。
影像作品——让城墙“活”在镜头里
我们拍摄并剪辑了一部影像短片。画面既展现了清凉门砖石间的斑驳痕迹与拱券结构的独特美感,也捕捉了市民在城墙下晨练、散步、游玩的生活场景,形成“历史与当代共生”的视觉叙事。
调研报告——系统梳理历史与价值
团队完成了一份《南京城墙清凉门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的专题报告,内容涵盖清凉门的历史沿革、建筑特征、军事功能、文化象征及社会教育意义。报告不仅整理了详实的史料,还结合实地调研观察,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为后续研究与社会传播提供了参考。
吴佳璇 荣淑雯
通过前期筹备,我们意识到南京城墙的调研不仅需要走进现场,更需要缜密的计划来让历史被更好呈现。在书写南京城墙的故事时,我们明白了文字的力量在于让厚重的历史走进读者心里。
丁宁 孙薏雯 申济维 章露曦
镜头下的南京城墙不再冰冷,带有了历史的温度,它让我们学会用光影记录时间。剪辑与出境南京城墙的影像时,仿佛是在拼接一段跨越古今的记忆。
城墙的故事仍在继续,金陵的文脉生生不息。在这个夏天,我们读懂了城墙的坚韧与智慧,感受到了它延续至今的生命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肩,以青春的热忱与行动,共同守护这座城市的记忆,为保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更多力量,让南京城墙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