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团学天地
暑期社会实践⑪|光影塑非遗,青春焕金陵:拾遗文脉·传艺千里 “三下乡”实践团金陵文化调研记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10

盛夏的金陵城,梧桐成荫。2025年7月22日,传媒学院“拾遗文脉·传艺千里”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中华文脉的敬畏之心,走进南京甘熙故居和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寻根、非遗传承与红色精神体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这支跨学科的实践队伍用镜头记录、用心灵感知,在行走中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深刻内涵,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千年古都的肌理深处,践行了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




甘熙故居:砖木诗行间的民俗纹样


甘熙故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也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甘熙故居,已成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它由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以及后花园共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民居构成,静静地坐落在中山南路南捕厅,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这里既有南方建筑的秀丽雅致,又融合了北方建筑的质朴大气,“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让同学们深深陶醉其中。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的民俗展品,宛如一部立体的老南京民俗史书,生动呈现出这座城市的往昔风貌。这些展品类型丰富,各具特色,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踏入展馆,剪纸的精巧、丝帛的华丽、绳结的灵动与泥塑的质朴扑面而来。剪纸作品以细腻线条勾勒世间万象,将老南京人的生活场景与美好祈愿凝于纸上;丝帛制品色彩斑斓、质地轻柔,或为衣饰,或作摆件,尽显江南的温婉与精致;绳结以其巧妙的编织技法,变化出形态各异的造型,寓意吉祥,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泥塑则以朴实的泥土为原料,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演绎着南京的民俗故事。这些展品不仅是一件件手工艺品,更是老南京民俗文化的生动载体,它们跨越时空,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让人们得以一窥老南京的民俗风情与文化脉络。







(民俗展品)


  甘熙故居的民俗展品琳琅满目,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呈现了众多非遗与当代科技融合的产物。它们或是借助现代工艺推陈出新,或是依托新兴娱乐形式、大众传播媒介,打破了非遗传承的时空限制。这种结合既保留了非遗的文化内核,又融入时代特色,充分彰显传承与创新并行的理念,让古老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传承与创新)


快门声此起彼伏,如同与现代时空的轻声对话。同学们以镜头为笔,聚焦于雕花门楣、斑驳砖瓦,将凝固于砖木中的民俗密码逐一解码。这一刻,古老的宅院不仅在光影中被重新唤醒,更在年轻的目光中,获得了通向未来的数字生命。



(同学们用相机记录)


江宁织造:云锦华章中的文化密码

踏入江宁织造博物馆,宛如穿越时空。北高南低的建筑似江南山水画,亭台楼阁、水榭回廊错落有致。馆内文物熠熠生辉,云锦华美,红楼故事如梦似幻,一府一馆一楼一园,交织出千年金陵的风华绝代,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文化传奇。置身于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江宁织造博物馆宛若一部立体的丝织史诗。这里曾是清代江宁织造署的旧址,曹雪芹家族三代主政之地,更是中华云锦织造技艺的巅峰见证。博物馆建筑巧妙融合传统园林意蕴与现代设计语言,亭台楼阁错落,回廊水景相映,行走其间,仿佛穿梭于《红楼梦》的大观园与江南织造的辉煌往昔。馆内珍藏的龙袍、蟒袍、妆花匹料等云锦珍品,以其灿若云霞的色彩、繁复精妙的纹样和“寸锦寸金”的工艺,无声诉说着古代工匠的卓绝智慧与中华服饰文化的璀璨光华。这不仅是丝绸艺术的宝库,更是明清江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缩影,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与文化自信。





21.png



(精美云锦)


   在博物馆静谧的光影长廊中,同学们化身为专注的记录者与虔诚的感悟者。或轻按快门,用镜头捕捉云锦纹样中流转千年的灵动气韵,或聚焦于一件龙袍上金线盘绕的威严龙鳞,或定格于展柜中一匹妆花缎细腻如生的花鸟图案;摄影专业的同学则手持稳定器,以动态影像描摹织机的复杂运作与经纬交织的神奇瞬间,试图解析“挑花结本”、“通经断纬”等古老技艺的密码。在光与影、线与色、古与今的对话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体味文明的厚度。




(同学们认真拍摄)


“当镜头贴近那些历经数百年依然璀璨的云锦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文化血脉的搏动,”队长陈亦欣在分享中感慨,“每一根丝线都凝结着无名的匠心,每一次穿梭都蕴含着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这何尝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担当’?”这些质朴的感悟,正是传媒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获得的宝贵滋养——从辉煌的技艺遗产中,他们读懂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云锦承载的礼仪制度与审美观念中,他们领悟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根基。


(领队陈亦欣同学)


   这次“三下乡”之旅,不仅是一次艺术与历史的碰撞,更是一场红色精神的洗礼。同学们看到的不仅是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更感受到了深藏其中的精神力量——那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是平凡岗位上坚守信念的执着,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成果展示

一、调研报告:深描文化基因

团队聚焦江苏地域文脉,完成了三篇深度调研报告。《拾遗文脉·金陵》以南京甘熙故居、江宁织造博物馆为核心,系统梳理了清代民居建筑形态与《红楼梦》中贾府空间的原型关联,深入剖析南京云锦、绒花、金箔等非遗技艺在文本中的物质文化体现,揭示曹雪芹家族记忆与金陵文化母体的深层联结。《拾遗文脉·广陵:扬州早茶文化的深度调研》从历史源流切入,追溯早茶与运河经济、盐商文化、文人雅集的共生关系,阐释其作为慢生活仪式与社会交往载体的文化内涵,并直面当代在技艺传承、青年认同与原真性维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拾遗文脉·京口:镇江渡口的历史演变深度调研》则立足军事、交通与文化交流视角,完整呈现镇江古渡口从春秋起源、唐宋繁盛、近代转型到智能现代的功能嬗变,挖掘其作为长江文明节点的历史层积与现实价值。三篇报告均立足田野调查与文献互证,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价值,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提供扎实基底。


二、实践视频:动态记录传承

同学们用原创视频以动态语言活化非遗:


《一眼千年非遗漆扇》视频以漆扇为线索,串联起江苏扬州、镇江、南京三座古城的文化脉络。在扬州,漆扇与传统玉雕、漆器工艺交汇,非遗传承人以创新手法复兴漂漆技艺;而早茶文化与园林雅韵,更彰显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在镇江,漆扇与金山寺的山水灵境、古渡头的千年文脉相映成趣,虽繁华随江流变迁,文化却在沧桑中延续不息。在南京,漆扇浸润六朝古都的帝王气韵,从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到夫子庙市井与文脉交融的繁华景象,金陵的历史厚重与文明光彩在漆色斑斓间熠熠生辉。漆扇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成为诠释江苏悠久历史与多元文化的一扇窗口。


《戏韵·柳琴》带领观众走进南京博物院,深度探访江苏徐州柳琴剧团,以镜头语言聆听传统戏曲的回响与新生。视频中,柳琴演奏家、非遗传承人裴更生细致介绍了柳月琴的形制、音色与其在戏曲中的核心地位,琴弦拨动间流淌出淳厚质朴的苏北乡音。柳琴戏非遗代传承人杨诚则深情讲述了他的从艺历程,表达了对柳琴戏传承的坚守与思考。画面穿插演员排练与演出的精彩片段——一尺水袖甩出盛世华彩,一个大幕掩映天上人间,幕起幕落间,尽显戏曲艺术的写意与张力。该片不仅记录了一场视听盛宴,更传递出柳琴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戏曲人薪火相传的文化使命。


三、文创作品:设计赋能传统


同学们把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创作中,用镜头、用画笔、用声音,将这些红色故事记录,深入挖掘江宁织造云锦的华美纹样与深刻寓意,提炼南京云锦中梅花、龙、凤、蝴蝶等传统图案,进行纹样设计,将其再创作,设计出一系列兼具美学价值与实用功能的钥匙扣、手机壳、咖啡杯、床上用品、帆布包、丝巾等精美文创产品。










四、摄影作品:定格时空片段


《拾遗文脉摄影作品集》以二十帧精选照片,生动记录了同学们在南京甘熙故居与江宁织造博物馆实践的难忘瞬间。镜头深入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的幽深院落,细腻捕捉精美砖雕、木质花窗与古朴厅堂所沉淀的岁月痕迹;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则聚焦华美云锦的璀璨纹样、红楼文献的历史厚度与江南园林的借景之美。画面中既有同学们认真参观、拍摄的身影,也有在于传统场景中欢笑合影的集体时刻。特写镜头更悄然定格专注凝视的眼神、展品的精巧细节,以及织料上流转的光泽。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南京深厚的非遗底蕴与建筑之美,更凝结了青年一代走进历史现场、感知文化血脉的温度与思考。


南京的夏日依旧炎热,但同学们的心中却涌动着一股清凉而坚定的力量。一次金陵寻根,一场文化淬炼。“拾遗文脉·传艺千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脚步暂歇,但用专业能力守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程永无止境。镜头记录的是历史的厚重,笔墨书写的是时代的答卷。这群年轻的传媒人,正努力将沉睡的遗产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他们的实践,不仅是对“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更是南艺学子“闳约深美”校训精神在外最真切的回响。


让艺脉相承不止于口号,让丹心铸魂化作切实行动,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文化传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