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中,部分贫困儿童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在教育资源、成长环境等方面面临多重困境。传媒学院在暑期组建了“微光筑梦”实践团,在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通过艺术陪伴、教育赋能、心理关怀等系统性帮扶举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向当地贫困家庭儿童传递关爱,助力成长。
奔赴江东社会救助服务中心
志愿服务开展前,南京市人社局为实践团队提供了帮扶家庭的详细信息资料,并对志愿者们进行了专业全面的志愿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工作人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沟通技巧,为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志愿者们认真聆听、虚心学习,为更好地与服务对象沟通互动做好准备。
志愿者们刚到访时,孩子显得有些拘谨,一双大眼睛里闪烁着羞涩与不安,不敢开口交流。志愿者们用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以及充满爱意的眼神,逐渐拉近了与孩子间的距离。他们耐心地与孩子聊天,讲述有趣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为孩子送上零食大礼包
随后,团队成员与孩子一起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彩泥制作活动。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各种各样精美的作品。整个过程中,欢声笑语不断,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通过这次意义非凡的志愿服务,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艺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彩泥制作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充分拓展了他们的艺术想象空间,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正是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爱,让这些特殊家庭儿童不再孤单,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希望和力量。
孩子的彩泥作品
三岁的小宁与母亲、爷爷共同居住,见到团队成员时,初期表现出明显的陌生感。团队成员按照预案,先以绘本阅读为切入点,由两名成员分别用普通话和南京方言交替讲述故事,逐步降低孩子的戒备心理。
互动进入艺术创作环节后,团队成员在客厅餐桌铺设防护垫,摆放彩笔、粘土等材料,邀请小宁参与。在母亲的鼓励下,小宁首先选择粉色彩笔在画纸上进行涂抹,完成了包含太阳、花朵、线条等元素的绘画作品。
在粘土创作环节,团队成员示范了基础造型方法,包括揉、捏、压等动作,小宁模仿制作过程中,出现粘土粘连、造型变形等情况,成员以“这是独属于你的创意”等中性语言给予回应,避免否定性评价。互动过程中,团队成员同步记录小宁的行为表现,包括专注时长、语言表达次数、主动互动频率等,为后续开展帮扶积累数据经验。
活动接近尾声,小宁主动将自己的绘画和部分捏制的粘土作品赠予团队成员,母亲代表家庭向团队表示感谢。团队向家庭赠送了提前准备的儿童零食礼包和绘本。
在小雅家,斑驳的墙壁和吱呀作响的家具让志愿者下意识绷紧了神经。可小雅递来的那杯温水,杯沿虽然有些磕碰,却擦得干干净净。
教小雅画素描的过程中,她的手总因为用力过度而发抖,直线画成波浪,圆变成椭圆。志愿者耐心示范,直到小雅完成她的作品——用交叉线条画的野花,花瓣边缘被反复加深,像裹着一层阳光。
素描指导
贫困或许会限制物质的丰裕,却锁不住一颗向美而生的心。而那些被视作“奉献”的时光,早已悄悄变成了一堂课——教会我们,真正的善意从不是俯视的施舍,而是蹲下来,与对方一起,在平凡里发现闪闪发光的可能。
初次见面,小女孩表现出明显的社交拘谨——她始终躲在父母身后,说话轻声细语。家长表示,为培养孩子综合素养,日常对其学习要求相对严格,希望通过艺术课程提升孩子的创造力与专注力。
课程开始前,志愿者以轻松话题与孩子互动,通过亲切交流缓解紧张情绪。而后,从握笔姿势、线条练习等基础入手,引导孩子逐步掌握素描技巧。
每完成一幅作品,志愿者都会给予具体肯定(如“这条线条的弧度很流畅!”)。渐渐地,孩子开始主动分享画中故事,课堂充满童真活力。
活动结束时,小女孩主动在门口挥手道别,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未来,志愿者们也将继续探索科学的儿童艺术教育模式,让更多孩子在艺术学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愿每一次温柔的引导,都能成为点亮孩子世界的光。
此次社会实践突破传统帮扶模式,以艺术为媒搭建关爱桥梁。传媒学院“微光筑梦”实践团用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青春力量转化为陪伴贫困儿童的实际行动,成为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传递人文关怀的鲜活注脚。
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深入探究志愿服务实践,建立长期陪伴机制,定期向贫困家庭儿童开展艺术互动活动。同时,通过校园宣传、社会倡议,吸引更多人关注贫困家庭儿童成长,汇聚微小力量,让艺术美育与社会关怀持续温暖童心、陪伴童年,照亮需要帮扶的社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