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传媒资讯  传媒新闻
暑期社会实践⑨|传媒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重温渡江壮举,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5-08-30 浏览次数:10


01.png



夏日的阳光掠过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千帆竞渡”群雕,49根红色立柱投下的阴影里,仿佛仍回响着76年前百万雄师的呐喊。2025年,我们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与渡江战役胜利76周年的历史坐标上,目光拂过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渡江家书,在暑期实践中与沉默的文物对话,结合各种资料影像进行二次创作——那些被硝烟浸润的物件,正诉说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红色往事。



运筹帷幄 坚决打过长江去



走进纪念馆展厅第一部分,像打开了历史的密码箱。中央军委的电文手稿、总前委的会议记录、标满批注的作战地图,层层揭开渡江战役决策的脉络。

1948年12月,三大战役收官之际,毛泽东同志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定下了“绝不姑息划江而治”的总基调。展柜里泛黄的《新年献词》油印件,字里行间的坚定至今仍能穿透时空,让人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



05.png


1949年2月,二野、三野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在蚌埠一间普通民房里日夜研讨,最终拟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展厅复原的场景里,煤油灯下的木桌拼着作战台,地图上红蓝箭头交错,旁边散落着啃了一半的窝头。正是在这里,“宽正面、多梯队”强渡战术应运而生,以千里江线同时进攻的布局,破解国民党“立体防线”的封锁。



更令人称道的是“迷雾行动”的战术智慧:芜湖段佯攻吸引敌军主力,芦苇丛隐蔽船只、稻草人诱敌轰炸消耗弹药,截获密电后释放“渡江延期”假消息……直到战役前48小时,枞阳至张黄港的真实主攻点才揭晓。这些布局让敌军始终摸不清主攻方向,完美诠释了“兵者,诡道也”的军事哲学。




决胜千里 百万雄狮过大江


在第二部分展区,枪炮的模型、渡江的船只残骸、战士们的日记手稿,将我们拉回1949年4月的长江岸边。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后,百万雄师毅然发起渡江战役。墙壁上的动态地图清晰地标注着:先头部队如何冒着炮火突破江防,后续梯队如何趁势推进,战士们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耳边仿佛响起了呐喊声、枪炮声,眼前仿佛浮现出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用血肉之躯铺就胜利之路的场景。





这些文物与场景,不仅是战斗的记录,更是精神的见证——那是“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赤子之心。



军民团结 接管城市开新局




第三部分展厅里,一双磨穿鞋底的布鞋静静躺在玻璃柜中。讲解员介绍,鞋主人是安徽籍船工王长贵,他和320万拥军支前的群众一起,用最简陋的木船,在枪林弹雨中运送解放军渡江。旁边的展台上,“船尾舵可拆卸式木船”的模型引人注目——为了应对江中的障碍物,群众想出了这样的巧思,降低船只被炮火击沉的风险。


数说往昔

1.9万余条船只中,有群众献出的渔船、商船,甚至有600余条是在隐蔽船坞里新造的;34万江北民工修路架桥,确保重武器顺利运输;9千余名船工经“夜校特训”掌握战场技能,320人获“渡江特等功臣”称号。安徽姑娘马毛姐六渡长江的故事、“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民谣,更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注脚。


屏现峥嵘

转角处的多媒体屏幕上,92岁老战士李增瑞的讲述令人泪目:“江风裹着硝烟味,战友们拉着船舷往前冲,有人中弹掉进水里,手还紧紧抓着船帮……”这一刻,历史不再遥远,而是无数普通人用赤诚与勇气写就的壮丽篇章。





革命到底 宜将剩勇追穷寇



渡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第四部分展厅详细记录了“追穷寇”的历程:1949年5月上旬,解放军连克杭州、贵溪、上饶等城,控制浙赣线,切断国民党军退路;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27日解放上海,歼灭15万敌军;6月2日解放崇明岛,渡江战役圆满收官,共歼敌43万余人。




展柜里的作战日志记录着战士们的行程:白天追击、夜间休整,脚磨出了血泡就用布裹着,粮食不够就啃干粮,却始终保持着“势如破竹”的锐气。这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担当,让我们看到:胜利从不是偶然,而是奠定于无数革命先辈的钢铁意志和无畏勇气。



见证胜利  革命精神世代传


第五部分的展厅里,渡江战役纪念章、军功证、邮票等展品整齐陈列,每一件都镌刻着胜利的荣耀。而《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更是引人驻足——画面中,扎着粗辫子的姑娘奋力摇桨,木船上的解放军战士目光坚定望向对岸。这张由新华社记者邹健东拍摄的照片,成为军民同心的永恒见证。




参观渡江胜利纪念馆,仿佛亲历了那段“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历史。解放军凭勇气突破天险,百姓用小船承载希望,让我们深刻理解:胜利的根基是人民的信任,革命的底色是无畏的担当。




渡江插曲 亮剑扬威护主权




1949年,中国大地迎来黎明前的曙光,人民解放军厉兵秣马,准备横渡长江,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防线。然而,4月20日,就在渡江战役即将正式打响之际,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的公告,擅自闯入人民解放军的防区,行驶在长江镇江段水域。




面对这一公然侵犯主权的行为,解放军鸣炮警告,“紫石英号”却率先开火,双方激烈交火。“紫石英号”多处中弹,舰长斯金勒重伤身亡,军舰也失去控制,被迫搁浅在江中。英国方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了多次谈判,但始终未能就军舰撤离问题达成一致。直到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夜借客轮掩护,侥幸逃出长江口。

“紫石英号”事件,是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正如渡江战役的胜利一样,它们都昭示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能力捍卫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有决心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通过聆听历史回响、触摸文物温度,大家深刻感悟到渡江战役中军民同心的磅礴伟力。活动后,团队迅速召开复盘研讨会,将研学所得转化为创作灵感,精心设计系列主题海报。这些作品以艺术语言再现峥嵘岁月,让渡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海报展示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认识到“渡江精神”不止于历史,如今面对学业、生活中的挑战,更需传承那份坚定与团结。作为新时代青年,应铭记先辈奉献,将对历史的敬畏化为行动——在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攻坚克难,在集体中主动担当,用奋斗续写“渡江”后的新篇章,让革命精神在实践中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