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团学天地
暑期社会实践⑦|传媒学院“青心筑梦·同心共行”实践团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5-08-26 浏览次数: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暑期,传媒学院“青心筑梦·同心共行”实践团来到大美新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弘扬民族团结价值理念,亲身体验多民族文化魅力,深刻感受到“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的团结氛围。




志愿者一来到这里,就受到了哈萨克农户的亲切招待,同时小组也为当地的小女孩们送上了精美的图书等礼物。虽然孩子们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显得有些腼腆和局促,但在志愿者温柔又有耐心的交谈过程中,逐渐地放松下来,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交流起与其他民族的相处情况。



其中一位小女孩向志愿者介绍了自己家的小猫,毛发梳理得十分干净,志愿者也拿出相机,为他们定格下生活的瞬间。




干净的毡房,热情的农户,可爱的孩子,他们在保留独特生活方式的同时,与其他各民族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写照。



第二志愿小组来到家乡的社区,身体力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了题为《艺笔勾勒绿洲梦,同心浇灌团结花——归疆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志愿者将南艺的历史文化底蕴、刘海粟先生的美育理念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饱含着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艺术的热爱进行了演讲,收获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第三志愿小组围绕新疆兵团精神开展了写生活动。兵团故事承载着从荒漠到绿洲、从不毛之地到塞外江南的传奇。兵团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不同口音,却怀揣着共同的信念——开垦边疆、建设祖国。前辈们在缺水、缺粮、缺工具的困境中,用十字镐一点一点挖出水渠,垦荒地。新疆冬夏分明,他们既要抵御严寒暴雪,又要耐住五十多度高温的考验,喊出了“把沙漠翻个底朝天”的口号。正是凭借这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才有了今天的绿野平畴。



志愿者写生作品,描绘了新疆兵团的农田


新疆兵团汇聚了原本位于祖国各地不同民族的人民,现在又将发展成果惠及全国各民族。兵团农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边疆屏障,主产棉花也是国家安全棉花的压舱石,是中国农业“卡脖子”领域突围的关键支点之一。接着,志愿者又来到了伊犁河谷——新疆最大的牛养殖基地,并在这里发现了生土建筑。这种新疆特色建筑直接用未焙烧的泥土夯筑和砌筑而成,是新疆最古老的民居形式之一。




志愿者写生作品,展现了新疆风物


南疆地区干燥炎热,志愿者写生时没有带足饮用水,当地的维吾尔族阿姨体察到了高温作画的不易,主动为志愿者送上清水。写生中,志愿者发现这里各民族人民善良淳朴、安居乐业,现代化的大型收割机、播种机,滴灌技术、无人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无不凸显出这里的欣欣向荣,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景象。



本次活动组内成员分成了不同小队,以不同形式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收获了深刻的体验。热情递上的酥油茶、主动分享的当地发展与趣事、热烈送上的掌声无不体现着民族团结价值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我们必将笃行不怠,积极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坚定理想信念,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铸牢中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