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播助力自然向好”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数智科创中心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共同主办,邀请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高校智库、传媒机构、产业代表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和从业者齐聚一堂。研讨会围绕如何有效推动科技与科普深度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传播新格局展开深入研讨。
省科协副主席徐春生在致辞中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推动科普全面融入“五位一体”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他指出,针对严峻的生态问题,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助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攻克生态治理难题,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江苏作为经济、科教、文化大省,积极响应国家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号召,他诚挚邀请参会领导、专家为江苏发展建言献策,并表示省科协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携手各方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他期望科教影视协会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自身建设,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创新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张捷在致辞中指出,南京艺术学院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数字科技融合创新多维路径,以此培养时代新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科普研究中心”隶属传媒学院,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构成的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将科学知识与传媒手段相结合。她强调,此次研讨会聚焦于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推动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向公众科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构建公众广泛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她希望通过深度研讨,产出更多智库成果,吸引更多科普创新要素集聚,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会议成立“议程设置下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传播智库”,由徐春生、张捷、王军、车捷为智库之家揭牌。
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会员之家”成立。张晓锋、宋佳、魏佳三位嘉宾为会员之家揭牌,“会员之家”旨在加强对广大会员的服务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特色之家、品牌之家、荣誉之家、温暖之家”建设。
由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科普研究中心、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共建的长江生物多样性AI全媒体科普实践创作基地,旨在保护长江濒危物种,在培训与自然教育领域拓展创新。王诗坤、金雷、蔡革文、黄硕四位领导和嘉宾上台为科普实践创作基地揭牌。
本次研讨会分为“主题报告”和“智库项目的策划研讨”两部分。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环节,研讨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播助力自然向好”为主题。五位专家学者围绕该主题,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展开深入讨论。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博导王军教授在题为“融合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讲好中国生态治理故事”的主题报告中,从NbS发展及其标准、NbS的中国生态治理、融合NbS贡献中国智慧三个部分展开阐述。他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引发了全球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需要积极寻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全球NbS理论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融合NbS理念并加强技术标准研发,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进而推动科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著名媒体人、跨界科普传播专家陈晓薇在以“碎片化时代、AI时代中的科普”为题的报告中,分析了科普视频的作者和观众以及AI对自媒体和受众的影响。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科普视频的制作者面临着流量和“含科量”成反比的困境。与此同时,由于短视频内容碎片化,受众的大脑认知力、执行力受到损伤。而商家和平台为追求低成本高收益,制作了大量低质量内容,危害着受众的认知发展。在智能时代,受众需要提高辨别能力,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科技带来的潜在伤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杨永平研究员在“高原植物生存与繁衍的智慧”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青藏高原低温、干旱、强风、紫外线强等气候特点,通过青藏高原植物的具体案例和图片,阐释植物的种类及其特性,揭示高原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和抵御恶劣气候的策略。在高原环境中,昆虫的活动能力、多样性和丰富度都显著降低,因此在传粉者有限的情况下,自交为植物提供了繁殖保障,这对植物种群的维持和更新具有重要意义,确保了高原植物能够在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科普研究中心主任魏佳教授在题为“传媒科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报告中,从传媒和科普的关系、科普短视频历程、传媒科普新场景和传媒科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四个方面展开讲述。她强调,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介与艺术的深度参与,对加速科学知识传播,构建良性科学生态具有关键作用。她结合学生创作的视频案例指出,如果想通过传媒科普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明确目标与定位,选择具有共鸣的故事内核,还需要创新传播方式。
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李朝晖教授在题为“生态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的主题报告中强调,在生态学家的眼里蝴蝶是环境生态质量的指示者。在作为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时,他提出加强对长江江豚保护和加强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两个重要建议。此外他还分享了结合各种网络、电视、杂志、讲座等形式,积极投身于生态保护事业的经历。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第二个环节,智库项目的策划研讨邀请了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围绕着传播学领域的议程设置和生物多样性展开讨论,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传播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本次会议由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秘书长、中国纪录片委员会理事蔡革文发起。在会议的开始,现场举行了隆重的智库专家聘任仪式,专家们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也象征着智库正式启动。
在热烈的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议程设置下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传播智库”的名称、定位、预期目标以及发展路径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科普教育是智库的重要发展方向,需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传播策略是讨论的重点,专家们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出不同层面的具体策略和改进措施。
此次智库项目的策划研讨为“议程设置下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传播智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智库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传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播助力自然向好”研讨会,构建了政产学研媒协同创新的对话平台,汇聚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进行跨界交流,将有效推动科技与传播的深度融合,支持建立更多优秀的生态科普项目,推动生态科普传播走向更高水平,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