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团学天地
暑期社会实践㉑|探寻象州觅米饼,坚定初心思传承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4-09-11 浏览次数:10

民族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艺术创造,是民族身份认同与精神家园构建的核心要素。它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民族之魂,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为推动民族文化遗产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大型活动、融入群众生活,扎实抓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族文化学习,推进民族特色村镇、社区和街区建设,打造民族文化传承实践场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消费来实现,从而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广西壮族米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至今已有近四百年。这种米饼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因其优质的原料和精细的制作过程,成为了新春佳节期间馈赠亲友的佳品。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米饼,用来祭祖、拜年或招待客人。米饼的制作和品尝,不仅传承了广西地区的饮食文化,也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浓浓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为践行宣传“四美四育”的人才培养方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访广西壮族特色‘象州米饼’暑期实践团”踏上了一场探索广西特色民族美食的文化寻根之旅。

团队成员来到象州县白石村走访,探寻到许多有关象州米饼的历史痕迹。广西壮族米饼是广西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承载着世代传承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象州米饼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风味闻名遐迩。团队成员则是选择了在村中的罗奶奶作为采访人员,罗奶奶作为米饼制作的手艺人,有着精湛的手艺,热切地向团队成员展示了象州米饼的制作过程。

微信图片_20240922225436.jpg

象州白石村

罗奶奶家

罗奶奶与老伴制作米饼


优选原料 制作工艺

白石米饼的制作过程繁琐而讲究,需经过淘米、晾米、炒米、碾粉、润粉、搓粉、印饼、蒸饼等多道工序。制作过程中,首先就是选材,她们选用当地优质的大米,经过水洗、沥干、锅炒、碎粉等步骤,制成适合制作米饼的饼粉。随后,加入适量熬制的糖油,拌匀搓揉至可手抓成团不散,再装入饼模,加入少量肉丝、花生、芝麻、白糖等作馅,最后蒸制而成,蒸出的米饼油亮且散发着桂花香,白白糯糯的圆饼不仅美味可口,更寓意着团圆和幸福,整个制作过程非常注重选材和工艺的精细度,以保证米饼的口感和品质。

选米与淘米:选用象州当地优质的大米或糯米,这些米通常来自象州寺村等优质米产地,将选好的米进行清洗,去除杂质。

炒米与碾粉:将清洗干净的米晾干后,放入锅中炒至金黄色,再磨成细腻的米粉,炒米的过程可以增加米粉的香气和口感。

润粉与搓粉:将磨好的米粉进行润粉处理,使其更加柔软易成型,然后搓揉米粉,使其更加均匀细腻。

煮糖与和面:用白砂糖和适量的水熬制糖油,再加入米粉中搅拌均匀,形成米饼的面团,煮糖时要控制好火候,以免糖烧焦。

制作馅料:根据个人口味选择馅料,如花生、芝麻、白糖等,将馅料混合均匀备用。

晾凉与保存:蒸好的米饼取出后晾凉,然后可以放入米缸中保存。米饼与大米共存可以延长其保质期,使其数月不变质


米饼寓意着“团团圆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广西壮族米饼的制作工艺不仅是地方美食的代表,更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广西各地纷纷举办米饼节、年货集会等活动,展示米饼制作技艺,弘扬米饼文化。

广西壮族米饼作为传统美食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世代传承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对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而言,我们将用实际行动传承米饼这一传统美食,将其继续发扬光大,为广西的饮食文化增添更多的光彩,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韵味,创造民族文化的新生机,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继承传承中焕发新生、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