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今天,时代呼唤青年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在大有可 为的乡村大显身手,书写与时代同行的青春篇章。
以艺术为载体,以振兴为底色,以专业为优势,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张思怡、杨梓萱、徐熠哲、林洁玉、陈亦欣、李睿、周欣滢7位同学组建苏城苏“艺”——筑梦江苏美丽乡村实践团队,积极参与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属于我们的“乡村振兴四部曲”。
第一站:乡村风貌·南京佘村
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南京佘村,探索南京乡村风貌,用镜头记录发展变化。随着近些年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各个村落开始转型“升级”,逐渐适应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来,同时也保留了自己作为村落的古朴历史与文化。
南京佘村既保留着村落的古朴,又加入了商业化的创新,让这个充满田野风趣的小村走进城市人们的视野,让人们能够远离喧嚣,来到这里感受片刻宁静。陈亦欣同学与传媒学院省级大创团队“艺网织梦乡”的团队成员共同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将南京佘村历史的脉络、成长的痕迹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村庄的“自我介绍”微短片。
南京市江宁区佘村—《南京佘村》
广播电视编导陈亦欣拍摄感悟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让我更想走近南京发展振兴的古村落,了解他们的悠远过往,与蓬勃今朝。经过一天的拍摄,我对于南京佘村的历史文化特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一个村庄的古朴民风。南京佘村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独属于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站:乡村寻味·碧螺春韵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记忆的载体,乡村振兴的发展更是不能离开文化的发展。
第二站,团队成员林洁玉、徐熠哲同学来到苏州市西山茶园,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碧螺春的制作流程,探索乡村里蕴藏着的别样文化韵味。通过展现这一传统技艺,我们不仅能通过影像记录感受到碧螺春的醇厚韵味,更能感受到匠心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作用。
苏州市吴中区西山茶园—《碧螺春韵》
广播电视编导林洁玉、徐熠哲拍摄感悟
踏入苏州市西山茶园,满目翠绿,云雾缭绕间,仿佛穿越了时空,亲临其境地感受着碧螺春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每一片嫩叶在晨光中轻舞,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匠人世代传承的心血结晶。拍摄过程中,我们被制茶师傅的精湛技艺深深吸引,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的追求。镜头下,碧螺春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展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第三站:乡村寻“遗”·朝牌大饼
“民以食为天”,美食的制作同样也是在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中经久不衰。美食总在迥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间扮演亲善大使,在静默的岁月中彼此渗透。
第三站,杨梓萱同学围绕地方特色美食,前往江苏宿迁市沭阳县华冲镇对当地美食“朝牌”进行拍摄。
在拍摄制作过程时,杨梓萱同学与手艺传承人的交流中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水平等等问题,发现手艺传承可能会面临的阻碍。再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最后形成了以“朝牌”制作方法为主,同时思考手艺传承问题的短纪录片。
广播电视编导杨梓萱拍摄感悟
美食“朝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香酥可口的风味,更在于背后多年的传承。如今这项美食的传承也像很多其他手艺一样面临困难,希望在不断的传播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每一个传承许久的美食背后的故事。
第四站:乡村振兴·六合乡村
“庄稼蓬勃,梦想熠熠”,在那充满希望的广袤田野之上,梦想就犹如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最后一站,实践团成员回归对祖国大地的感恩,在土地上寻找乡村振兴的奥秘,前往南京六合区泥桥社区进行乡村振兴实践。
南京六合区泥桥社区一直以建立农业综合体为目标,实现农业自主循环为方向,集数字化农业、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致力发展绿色生态智慧农业。在发展中求创新,拥有500亩耕地质量“四新”集成展示区,为南京六合地区的三产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实践团成员张思怡、徐熠哲、林洁玉同学走进六合区泥桥社区,助力社区宣传,制作了关于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基地的宣传PPT。团队成员通过精心策划内容,让宣传PPT的内容既能确保展示基地的特色与优势,又能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在实地实践的不懈探索中共同聚力带动六合区乡村文旅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总结:此次传媒学院苏城苏“艺”——筑梦江苏美丽乡村实践团队通过乡村振兴四部曲的创作,在充分利用传统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特色美食或农产品、乡村风土人情、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正能量事迹等方向进行正能量系列短视频拍摄创作,让实践团成员更加坚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未来,实践团将携手并进,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在广阔田野间描绘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共同谱写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乡村振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