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能动司法理念,用心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小案”连民生更连民心,“小案件”关系“大政治”。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个小案,都是实实在在涉及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案”能否办好直接影响群众对司法正义的感知和评价。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让案例背后蕴含的公平精神和司法智慧,以一种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5月17日,传媒学院学生会组织同学们来到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第二期“以案为鉴,普法零距离”旁听活动,本次旁听的案件为民间借贷纠纷。本次活动由传媒学院党委、关工委主办,学工办、本科生党支部和学生会承办。
借贷纠纷是指因借用他人财物不能按时归还,在借用人与出借人之间产生的纠纷。一般借贷纠纷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调整,不产生刑事责任。但是,如果行为人以借贷为名,行诈骗财物之实,则应以诈骗罪论处。而区分以借贷为名的诈骗罪与借贷纠纷的界限,最关键的是查明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旁听结束后,同学们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本次庭审不仅让他们对法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他们对法律的力量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在庭审过程中能感受到法律的严谨和公正,并思考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该如何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此,同学说:
本次我们旁听的是有关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原告与被告关于借条成立与效力问题、利息问题以及逾期归还问题展开了讨论。在经过法院审理流程之后,法院认为原告负举证责任,要求原告进一步取证,原告提交相应证据后,被告认可了双方之间存在借贷事实、借款数额、利息等约定情况。最终两方当事人决定调解。
法庭结案之后我的最大感想就是民间借贷纠纷是一类非常复杂麻烦的案件,牵扯到两方不同的说辞,在数额、日期方面都需要一再确认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的判决。与上一次旁听的观感不同,如果说上次的法庭是农民工心酸的自白,这次的法庭就是原被告信任的破裂。曾经是朋友的人却分别坐上了原被告席位,看得出来这已经是迫不得已的下下策,也昭示着这段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原本深厚的友谊在牵扯金钱之后也会变成一潭死水,这警示着我们在将友谊上多加一层交易关系之前,要认清对方的本质,三思再三思。
同学说:
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同学等因经济周转相互间发生借贷关系的场景已是常见,但亲兄弟明算账,否则极易造成朋友做不成、兄弟关系闹僵、同学反目等等后果,今天我们旁听的这起民间借贷纠纷就是一起鲜活案例。
发生借贷关系时,原告与被告出于面子、人情等因素的考虑,没有写借条以及其他凭证,因此被告迟迟未还钱后,原告只能拿出转账记录和通话记录、微信聊天等作为证据,好在本场案件的被告最后承认转账是为“借款”,借贷关系成立,倘若被告不认可是借款,并且提供了有效证据证明是因其他法律关系而产生的转账,例如将借款说成买卖、投资,那么法院将不会支持原告。
这也警醒我们,与再好的朋友之间发生借贷关系时,也要切记转账时做好内容备注,对方未还款时及时催收,明确欠款金额,完整保留相关证据。
法律的悬钟还在脑海中响着回音,同学们还沉浸在庭审紧张严肃的氛围中,本次旁听活动也接近尾声。同时,学生会也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Q:第一次来法院旁听,感受如何?
A:我没有想到旁听的流程这么严谨且复杂,随身物品的存放还有案件都非常严格,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各位当事人的安全。这次活动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很珍贵又新奇的体验,也让我意识到了知法懂法的重要性。
Q:你对今天旁听的这起民事借贷纠纷有什么看法?
A:作为昔日好友的两位今天是因为欠钱不还而坐在法庭两侧,气氛非常凝重,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情绪也比较激动,本来以为会不欢而散,但是法官的调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梳理证据、把握要点,最后才得到了双方愿意私下调解的这个结果。
Q:旁听之后,关于民间借贷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A:还是“亲兄弟、明算账”吧,再亲密的朋友之间如果附上一层金钱利益关系那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反目成仇,我觉得大家无论是向别人借钱还是借给别人钱,都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明辨是非,数额较大时切记要标清楚借款缘由、借款时间、金额等以防今天这样的事件发生。
(同学们于法院门口合照)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在以审判的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我们期待,人民法院提供更丰富,水平更高的司法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