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成为“网生代”关注的热点。从传统观念视之,影视的地位历来在文学之下,故伍尔芙会说:“电影是文学的寄生虫”。从当下情况言之,网络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崇高地位,而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下影视作品的地位却无形中得到提升。如此情况下,我们更多会习惯以从影视维度观测网文改编。5月10日下午,传媒学院党委、关工委主办,学生党支部、学工办承办的主题为《网生代情感焦虑的想象性弥合——浅论顾漫网络小说及其影视化改编》的学术讲座在传媒报告厅举行,以知名网文作家作品为例,从文学维度观测网文改编,以女性视角读解流行文本,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更为我们带来了思考问题的全新方式。
在消解宏大叙事、启蒙理想遭受挑战和质疑的互联网时代,顾漫对少女情思的纯爱式书写,从多方面契合了网生代女性受众的情感结构与精神焦虑。作为晋江文学城的早期驻站作家,顾漫擅长撰写青春言情题材的小说,2003年开始连载《何以笙箫默》并借此作品一举成名,后陆续创作《杉杉来吃》(2007)《微微一笑很倾城》(2009)《你是我的荣耀》(2017)等作品。顾漫完结的小说皆被改为影视作品,并成为影视改编市场为数不多的常胜将军。从网络小说到影视作品,顾漫所建构的浪漫童话为何能屡次抓牢受众的心弦与市场的动向?此类流行文本的爆款逻辑是否有迹可循?是生逢网络小说红利期的偶然现象,还是故事本身的建构方式打动受众?该文化形态所映射出的价值和症候是什么?朱教授就这几个问题和同学们剖析了其中的原因并且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朱教授论及网络文学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爽点”,网络作者以写“爽”与经典文学的精英价值观划分界限,读者则通过轻松阅读获得“爽感”以满足在现实中匮乏的欲望。在消解宏大叙事、启蒙理想遭受挑战和质疑的互联网时代,顾漫对少女情思的纯爱式书写,从多方面契合了网生代女性受众的情感结构与精神焦虑。“爽”外衣下的生活流叙事是顾漫小说成为少女情诗的重要原因。
朱教授指出在互联网与消费文化叠合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显著的商业性,凭借粉丝经济运作的网络文学具有潜在的情绪价值和市场价值,故而成为影视改编市场的宠儿。顾漫作为晋江网站知名作家,拥有广泛且固定的读者群体,并且顾漫作品改变时机恰到好处。
最后,朱教授指出这类文本并不能为艺术“增值”。顾漫的小说创作与影视改编更多受商业元素影响,不能仅从艺术性上考量,应更多看到其以一种轻快愉悦的方式弥合受众的情感焦虑,但这种弥合更多是作者个人经验的想象而非时代经验的积累。
在本次的讲座中,朱教授以顾漫网络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为例,为同学们剖析了从网络小说到影视作品,顾漫所建构的浪漫童话为何能屡次抓牢受众的心弦与市场的动向的原因,为同学们指明这类文本仍需改进的问题,为实际的创作提供更好的思路。
专家介绍
朱怡淼,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艺术和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在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媒介时代的戏曲元素与中国电影》《文学影视改编的进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