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传媒资讯  传媒新闻
“融美大讲堂”第二十六讲——论“冷眼旁观”的长镜头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4-05-31 浏览次数:319

        电影中的长镜头是指在同一个时空里,能够连续地表达和叙述同一个动作或事件的完整性。长镜头的出现,不仅是摄影技术的再进步,也是电影美学的一大延伸,它被巴赞誉为:唯有冷眼旁观的长镜头才能真正还原世界真实的原貌。为进一步践行我校“四美四育”美育育人理念,培养传媒人对影视艺术视听语言的深处编码,5月8日下午,传媒学院党委、关工委主办,学生党支部、学工办承办的主题为《论“冷眼旁观”的长镜头》的学术讲座在传媒学院报告厅举行,讲座由翟业军教授担任主讲,邱圣茹老师主持。



       翟业军教授通过对《从文自传》中部分片段的分享,向同学们展现文学中“长镜头”的独特魅力。他认为沈从文通过无限放大自己的感官去捕捉生活中似有若无的讯号,进而去勾描、夸大甚至创造出清清楚楚的经验,确立出乡下美学。从翟老师生动的讲述中,同学们深深体悟到在《从文自传》中所流露出来“以感官为唯一的信号”“只为现象倾心”的客观存在。接着,他将导演侯孝贤早期影片《风柜来的人》与《从文自传》中的客观感知进一步连接,他认为沈从文的“视点”给了侯孝贤怀旧的灵感,正如詹姆斯·乌登所说“沈从文几乎像是侯的导航员,自此以后,侯从来没有完全丢失沈氏世界观”,这一连接不仅向同学们展现电影与自传体散文在主题思想与美学风格上的相似性,也更为深刻感受到由“长镜头”所带来语言文本和图像艺术之间的统觉共享。



       随后,翟教授对侯孝贤导演的影片进行分析与总结,进一步阐释“长镜头”天眼视角对影像艺术的影响。他指出在侯孝贤影片中所突出的“冷冷冷,远远远”的镜头特性就是安德烈·巴赞所倡导的“冷眼旁观”长镜头。镜头视角就像上帝看这个世界一样,让现象网络自行铺开,放弃介入的可能性。这样的“天眼”镜头再植现实幻境被观众所感知。这里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让世界自动呈现”。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让同学们受到长镜头中所呈现的生活诗意,“让世界自动呈现”这对未来担任掌镜者的同学们给予重要的启发,也为同学们在生活与学习中提供了别样的视窗。



       最后,翟教授通过讲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以及侯孝贤导演的《童年往事》中所展现的生活细节,向同学们分享生活的基数才是人生重要的东西。他认为,那些“多余”的素材保留了原初的真实,正如《猎人笔记》中“苍蝇在眼睛上爬”;《童年往事》中的多个不同场景的吃饭喝酒,正是这些“多余素材”才葆珍。翟业军教授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强调,不仅开拓了同学们的观察视角,注重生活小事本身的沉重感,也为同学们对于长镜头所呈现的影像有了多样的选择空间。



       镜头语法包含着导演对视听语言的好奇与探索。本次讲座翟业军教授从电影语法——长镜头的客观美学深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长镜头的特殊性,通过不介入、不判断的客观视角,将生活本真自然流淌于影像的世界。同样,长镜头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正如巴赞所讲,“冷眼旁观这个世界,但冷眼旁观的目的是为了看到那个、就是客观物质之下的非常纯粹的悟性”。身为传媒人不仅要学习镜头语法掌握规律,更要在规律中勇于尝新,以一种东方静观默察的方式讲述出生活的温度!


专家介绍

       翟业军,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负责人。曾任韩国崇实大学交换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浙江省作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委员、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出版专著《春韭集》《金风集》《洞穴与后窗》。主持国家、教育部、江苏省课题多项。获得第十届(2020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二十一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2018-2020)等奖项。担任茅盾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文学奖项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