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流淌的时光史诗,一场唯美的文化盛宴。踏足这片古韵悠长的土地,仿佛穿越千年。秦淮非遗馆,便是那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扉。4月27日,传媒学院部分同学前往秦淮非遗馆参观展厅,探索千年戏曲艺术,共赴唯美文化之旅。本次活动由传媒学院党委、关工委主办,学工办、本科生党支部和学生会承办。
秦淮非遗馆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互动体验、传承交流、活化利用于一体,集图文、实物、视听、手作和交流于一体,体现了非遗盛宴、古都宝典、活态体验、多维呈现的鲜明特色。本次活动同学们跟随着讲解员参观秦淮非遗馆各种非遗展区,了解了昆曲、皮影戏、脸谱、戏服制作、江南丝竹等等诸多戏曲的代表物件。
江南丝竹是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起源于苏州,流行于宁、扬、杭、沪一带,其曲调优美淳朴、轻快明朗、绮丽优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它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技法丰富多彩。2006年,江南丝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戏剧脸谱是脱离了戏剧舞台,成为以装饰厅堂、美化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源自南北朝时期的代面,或是由更早的傩舞衍化而来。南京戏剧脸谱独具特色,首开戏曲化妆技艺进入艺术创作殿堂之先河,融合了雕塑、绘画、镂刻、彩扎、裱糊、脱胎等多种技艺。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
为调动积极性,提升同学们的参与感,传媒学院学生会特地为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们设置了问答环节。同学们跟随着讲解员,带着互动的问题,在认真浏览学习的过程中寻找文字题答案、根据描述寻找对应展品,在趣味活动的同时深入理解非遗文化。
精致繁复,轻盈如羽,华丽簪缨,璀璨优雅。——凤冠
锦绣华裳映古韵,匠心独运展华章。——传统戏服/昆曲服装
时序更替,万象更新;文脉赓续,生生不息。千年来,泱泱大国的前行脚步,让厚重的文化底蕴慢慢堆积,却从不曾湮灭。在弦歌不辍、思接千载的传承中,传统文化的芬芳愈加醇厚,同学们通过此次参悟“美的腔韵”之旅,学习了文化经典,也感受到百年积淀,让戏曲艺术,非遗文化在一代代的传承和创新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