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师生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发展为契机,就专业课程《影视剧本开发》展开课程研讨。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院长陈捷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永昶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系主任尤达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杨柳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孙昕昱老师以及传媒学院2022级影视摄影与制作系部分学生。活动由影制系《影视剧本开发》课程任课教师王楚主持。
系主任尤达教授首先向各位与会专家介绍了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的基本情况以及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相关成果。尤主任指出:三年来,在推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持专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二是如何确保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今天这次《影视剧本开发》课程研讨会,也是“影视摄影与制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活动的重要一环。当前,媒介技术发展变幻莫测,随着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文艺形式的出现,我们开始重新思考“编剧”的定义,也开始重新考量影视剧本开发的模式。在今后的教与学中,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看似突如其来又蓄谋已久的人工智能大潮?我们亟待交流探讨和寻找答案。
本周正值大二影制专业《影视剧本开发》课程的结课周,王楚老师立足本专业特色,就本学期《影视剧本开发》课程的教学现状,向各位专家请教当下教学中的困惑: 人工智能大潮汹涌而来,新兴媒介催生的艺术形态不断更新,传统的“影视”开始向更广阔的“大视听”领域延伸,在这种新的技术、媒介背景下,我们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是要继续坚守传统戏剧理念和编剧理论,继续讲述经典,还是能够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主动适应短视频、微短剧这些新生的艺术样态,与学生一同成长,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适应市场?
各位专家就这一背景从影视剧本开发课程定位与教学现状、教学设计与课程改革等方面作出回应与研讨。
陈捷院长就研讨话题作了题为《创意写作的几个思路》的讲座,呼吁在技术与媒介环境瞬息万变的当下,教学过程不要过多关注技巧,应将重心放在训练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上,引导学生多做文史哲知识的积累与训练,让学生在当下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其次在授课方式上,应打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探索工作坊的形式,为师生之间互相捕捉信息,集体交流创意提供好的环境与氛围。
刘永昶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剧本写作的现实与想象》,建议教师在关注剧本写作内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授课形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学要做到贯穿式、全流程,与学生一同成长。刘教授对这种跨院系、跨校课程研讨的形式表示赞同,进一步提出教学成果校际交流的创新互动方式,鼓励挑选优秀作品,积极挖掘学生潜力。
杨柳副教授以《喜剧难写? ——喜剧的类型建构与文化表达》为切入点,强调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致敬经典,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课后及时给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认真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发现学生的个人风格,以实践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之外注重帮助学生进行后期开发与孵化。
孙昕昱老师长期从事影视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开发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现场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许多“干货”。他从艺术与商业权衡的角度出发,认为对待当下似乎很火但昙花一现的短视频,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应对。教师应该结合新的网络视听现象,将经典的知识点融入其中,将教学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剧本创作中的互联网思维。
影视剧本开发课程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属性,本次《影视剧本开发》课程研讨与讲座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建设活动,为不同高校教师构筑了对话、研讨、提升的平台,对探讨院校差异,拓展教学视野,革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影视剧本开发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影视产业编剧人才的培养,以及传统理论课程转型和实践类课程创新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