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团学天地
古韵流芳雅 铸魂育新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案例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3-12-13 浏览次数:67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高校是我国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本项目围绕“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中青校园、腾讯视频会议、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汇聚网络正能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增强全民族师生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推动以“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深化网络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项目举办讲座、研讨会、展览等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和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线上分享,同时制作精美的宣传片、推广音视频等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网络赛事活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地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探索施行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剖析、总结、提炼,形成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相应对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项目遵循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以中华优秀文化启智润心,激发学生线上学习、体验、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将知识学习、行为实践内化为品质修养,促进学生的知识领悟、情感认同和实践传承。

(一)以文化人,思政教育厚植文化情怀

       项目实施前期,辅导员对当前校园网络环境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学习需求和网络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以“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节点。同时,通过与学生网格员的实时线上联系、发布网络问卷、建立网络意见墙、召开腾讯视频会议等进行信息收集、意见征集,并及时一对一在线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民族文化认同感、国家归属感等各方面了解同学们的所思所想,真正地做到知学生之所需、想学生之所想;线上举办思想动态调研会议,弘扬网络文明,倡导文明用网、文明上网,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自觉维护网络文明的践行者,推进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后续开展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图1 辅导员线上召开思想动态调研会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文铸魂,文化浸润营造育人氛围

       辅导员进一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结合中华传统“礼”文化开展网络文明教育,举办“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算法时代的意识形态风险与信息素养”等主题讲座,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倡导文明理性健康上网,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平台上发布“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系列图文,转载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寄语,把新媒体变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利剑。


图2 辅导员举办网络媒介素养主题讲座并进行网络宣传


图3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网络宣传专题页面


(三)以文赋能,守正创新践行时代精神

       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思想动态调研会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网络文明教育主题讲座的举办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发展历程的认识和理解,辅导员通过实时线上网络沟通弥补线下交流的时空局限性、欠缺及时性等问题,促进线上、线下活动宣传相辅相成,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同时辅导员与专业老师密切配合,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创作,踊跃参加相关网络赛事活动。


图4 学生围绕中国传统文物创作的数字海报



图5 学生为南京博物馆创作的网络宣传图


图6 学生利用AI工具创作的24节气网络海报


图7 学生创作的传统文化主题网络微视频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贯彻思想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于网络思政育人的全过程,不断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文化建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辅导员定期召开思想动态调研线上会议,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中青校园、腾讯视频会议、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表达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举办“我快乐的一天”等短视频评选活动,并进行网络展示,鼓励同学在用镜头发现快乐、探索快乐、思考快乐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网络正能量,积极融入校园大家庭,共同营造古韵流芳、谦和好礼、勤勉奋发的和谐校园氛围。


图8 “我快乐的一天”优秀短视频网络展示页面


(二)弘扬中华文化,鼓励创作实践

       辅导员举办“传韵千载·艺颂风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晚会、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辩论赛、“赏传统雅韵,传锡剧风华”主题讲座,指导“艺曲芳华”实践调研,并开展线上宣传和网络直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充分融合,让同学们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韵千载·艺颂风华”网络宣传片


图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辩论赛网络展示页面


图10 “赏传统雅韵,传锡剧风华”主题讲座线上宣传及视频观看页面


图11 指导学生线上发布昆曲文化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


图12 “艺曲芳华”网络图文及视频展示页面


       同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创作,完成作品《等着我》、《饭盒》、《金鱼罐儿》、《天使路1120号》、《自定义》等,发布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宣传,组织学生集体线上观看,并踊跃投递省级、国家级网络活动赛事,引导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体悟民族共荣、团结奋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


图13 《金鱼罐儿》网络宣传海报


图14 《金鱼罐儿》、《天使路1120号》在江苏省第五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创作大赛中获一等奖


图15 《等着我》在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中被评选为二类优秀作品


        在“艺”路逐梦暑期社会实践中,借助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新闻报道《南京艺术学院:以艺术的名义讲好延安精神故事》、《南京艺术学院:赓续红色血脉 漫绘延安精神》、《南京艺术学院学子三下乡:传承延安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红色延安行,遥寄青年情》等,发布在新华网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凤凰网江苏、中国青年网、交汇点、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上,累计阅读转发量超过300万,实现文化传播的立体化、全方位发展,不断提升传播效能,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图16 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展示“艺”路逐梦暑期社会实践


图17 “艺”路逐梦暑期社会实践被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三)借助技术赋能,拓展育人模

       构建高质量网络文化育人体系,联动“传媒青团”“南艺传媒学院”等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自媒体微博、抖音等形成网络媒体宣传矩阵,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式网页等多种媒体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与情感共鸣。


图18 通过“传媒青团”视频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19 通过抖音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浸润与情感共鸣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目标,邀请百家用人单位齐聚,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融美”——传媒数字化创新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暨2023届毕业生双向推介会,着眼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的作用,持续深化产教、科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探索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思路,并在新华网、中国江苏网、交汇点等媒体及官方网站上进行宣传报道,收获了大量浏览与转载,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便捷的沟通平台,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图20 “融美”——传媒数字化创新人才产教融合联盟被新华网、中国江苏网、交汇点等多家媒体在网络上进行宣传报道


       同时,积极探寻新技术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创作民族卡通人物形象,在网络上创建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数字虚拟人形象。如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辅导员组织学生为西藏代表团设计“小水滴”西藏版文博会卡通形象,得到了组委会的高度认可,被单独制作并展示于会展大厅,并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展示,深受观众喜爱,为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贡献力量。


图21 学生为文博会西藏代表团设计的“小水滴”数字虚拟形象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固本培元,进一步把稳思想之舵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增强五个认同意识,树立四个与共理念,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学院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辅导员负责发布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活动,提供在线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同时,社交媒体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引导师生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增强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知行合一,加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进一步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作品,以推动网络空间的文化多样性发展,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跨越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促进更多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接纳,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通过建立传统文化专题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关的主题创作等方式,厚植全民族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疏堵结合,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形成覆盖全体学生的信息网络,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工作平台,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支持实时在线进行文化交流,开展网络文明教育,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共建美好网上精神家园,创新网络育人模式,提高网络育人效果。同时加强对网络内容和舆论信息的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及时遏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