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团学天地
【青春遇见思政课】艺术·博爱·融合——用艺术的眼光欣赏每一个生命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89

班主任语:

       “残”意味着缺失与不完整,“障”意味着阻隔与遮蔽。艺术的责任与魅力不是在于修复这种缺失,而是在于展示不完整、打通阻隔、去除遮蔽,呈现每一个生命最本真、最独特的美。

       这次带同学们走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走进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能够让同学们从特殊教育事业的历史出发,在更深入地了解残障群体的同时,怀揣专业融合、残障融合的初心,扩大视野,观照现实,将“文化传承”“艺术审美”“美育浸润”融入创作,从残障世界中汲取灵感、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前不久,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以“乘梦飞再相约”为主题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落下帷幕。残疾人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向世界展示了自尊、自信、自强与自立的精神风貌。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弥足珍贵的生命力量。尽管在赛场上,他们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但回归现实生活,进入社会,残障群体仍然游离在主流视线之外,面临着诸多困难、误解与不便。因此,关爱和保护残障群体,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任重而道远。

       11月7日,在班主任王楚老师的带领下,传媒学院2023级影制系的同学们来到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以艺术·博爱·融合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走过通史馆、技术馆、文献馆、成果馆、影视厅等展区,又在体验区亲身体验了盲人的世界,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手语。在这里,大家沉浸式地触摸着残障群体用有限的感官创造出的无限世界。


图1:班主任王楚老师引导同学们参观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


图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常晓茗副教授为大家讲解馆铭


图3:同学们体验在视障环境下打乒乓球


图4:视障体验馆墙上的国旗、国徽与中国地图


图5:博物馆内的艺术装置作品《障碍》






 








【体验】

季洁

       博爱塑魂,穿过充满各种爱的墙,进入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南特校训的含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视障体验,在完全进入黑暗的那一刻,那种无助感涌上心头,每走一步的不确定使我深深理解了视障人士的不易,但也让我对其心生敬畏。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特殊教育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作为南艺影制专业的学生,南特的精神值得我赓续弘扬。

尹乐

       在视障体验馆体验盲人的日常生活后,我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看不见的世界是陌生的,也是充满未知的。但正是这种未知,让我更加珍惜所拥有的视力,更加感恩每一次的看见。

活动围绕艺术·博爱·融合的主题展开,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沟通和理解。博爱是一种包容和接纳,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融合则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贾慧聪

       我们都懂得关爱残障人士,但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实在很难真切体会到身体残疾所带来的不便,于是我们进行了视障体验,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模拟失明的生活。脚下盲道的障碍,对未知黑暗的恐惧让我们深切体会了残障人士的不便。因此也十分敬仰那些在医学领域默默奉献,在科研领域刻苦钻研的专业人士和从事特殊教育的众多学者。由衷地希望所有残障人士可以不熄希望的火焰,愿所有苦难终究可以开出绚烂之花。

祝昊晴

       今天的思政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视障体验馆。当门开着时,门外照射进来的光尚能照清屋内的陈设,但是当门被合上,视线是完全的一片漆黑,霎时,那种对周遭未知事物的恐惧涌上心头,对行进距离和方向的感知也变得模糊不清,不知自己在哪,在往哪走,周围有什么障碍。因此,我感受到,眼盲的人能够在黑暗中适应这个世界是非常艰辛以及值得敬佩的,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对盲人的帮助是十分伟大的,正如那面绿盘上的四个字——“育残成才”。

陈宇轩  

       在走入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前,因为生活视角的局限,大部分人对特殊教育领域是完全陌生的。通过历史照片、文献等史料的具体、形象展现,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殊教育艰难的发展历程;其中黑屋体验、眼罩乒乓球等带我们走入视障群体的生活,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特殊群体生活的不便与困难;在此次活动后,我深刻地意识到现今特殊群体的出行设施、大众对特殊群体的意识仍有待提升,我们应该用更包容、博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也让特殊群体能有更多机会、有尊严的走向远方。未来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特写】

何朋骏 

       在这次参观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展品展出的史铁生写给盲童的亲笔手稿:“我们是朋友,但并不因为我们都是残疾人我们才是朋友,所有的健全人其实都是我们的朋友,一切人都应该是朋友......我们除了比别人少两条腿或一双眼睛外,除了比别人多一辆轮椅或一根盲杖外,再不比别人少什么和多什么......只想帮助别人而一概拒绝别人的帮助,那不是强者,那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残疾,因为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看到这封信,我被深深触动,脑中闪过的第一个画面,是史铁生先生的往事:余华先生和莫言先生推着史铁生先生的轮椅,仨好朋友一起踢足球。是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尊重和理解,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在面对残障人士时,以平常心面对,与他们相处、交往,即是最深刻的博爱。

李小渔 

       今日参观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令我感触颇深的是一枚阿根廷邮票。邮票中有一双摊开的手,手心里是一个举臂的人。我觉得这个图案表现出了残障群体与人们的一种双向关系。我们作为具有健全行为能力的人,应当积极主动地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向残障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而残障群体在人们的关照爱护下才会生活得更有质量。尽管科技越来越发达,但只靠科技无法根本改变残障人士的生活处境,只有人们从内心深处理解、认同他们,才能真正帮助、温暖他们。而我们作为南艺传媒学院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将我们的艺术理念与社会实际挂钩,将二者融合起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向社会传达我们的思想,真正做到“成均八面,博爱四方”。

金芝欣

       目光是最大的障碍。本次活动中让我最有感悟的是博物馆中的一处装置艺术《障碍》。从低处向高处看,也就是小的视野看去,由“障碍”文样排成的图案越变越大,而反之从高处向低处看去,也就是从大的视野看去,“障碍”文样排成的图案此时却越变越小。但是残障本身的严重程度是不会变的——那使结果改变的是什么?是我们看待“障碍”的方式。低小的目光扩大了障碍的影响而高尚的目光会削弱这一反映。这件装置艺术生动地揭示了这个道理,也启示我们艺术学子,用艺术的方式去疗愈伤痛,超越我们现拥有的现实,去拥抱爱。


【传递】

蔡岭峰

       今天,我们在班主任王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体验残障人士的世界,了解残障事业的历史,赞叹残障人的不懈努力与贡献。作为南艺人,我们应该关爱残障人,记录每一份残障人不易的生活,用艺术展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以艺术的媒介宣扬大爱,把艺术与博爱相融合,为中国残障事业付出一份力。

张颖 

       “残障”是指身体或智力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或障碍,导致其生活、学习或工作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或困难的人。而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里就展现了这类人的生活保障、教育学习乃至人权的渐渐完善。许多残障人士并没有屈服于身体的残缺,对于命运对他们的打击,始终用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与之对抗。身残志坚,却仍用隐形的翅膀乘风翱翔。不完美又怎样,他们依然秉持着对生命的热爱闪闪发光。

黄蕊  

        参加这次活动之前,我对于残障人士的了解并不多,之前在看到此类型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内心是有不解、有疑惑的,但当我真正体验了残障人士中盲人的“视界”时,我才真真切切意识到,每一位残障人士都是在付出了超出我们更多的努力才适应正常的生活。为我们介绍的常老师一直在说,其实相对于医疗上、科技上对残障人士的治疗和帮助,他们更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与援助,需要被关注,需要被关心、关爱,我想这就是博爱的意义吧。我们需要更多被包容的可能。身为艺术学习者,以及日后的艺术工作者,“我们的眼睛里除了平视或仰视,更应该经常俯视,俯视角落和夹缝”,通过艺术这门“语言”,我们让更多的人看到和被看到。

谷喧煊 

       “博爱塑魂,融合大同”是周有光先生为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题的字,简短的八个字展现了他特殊的教育理念——即关爱残障人士,并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一观念也契合了馆铭。通过参观馆内,我发现,中国特殊教育史竟可以追溯如此悠久。馆内的各种体验设施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了残障人士是如何生活的,更理解了残障人士的不易。馆内传达的思想不仅仅是关爱残障群体,更重要的是以平等的思想对待他们。不怜悯,不施舍,也许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张莞苓

       “泱泱华夏,文明之邦。宽疾养疾,大同理想。”

       今天下午,作为南艺传媒学院2023级影制班的一员,我来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摇篮”,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参观了中国国内第一所教育类历史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残疾人群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体验了视障情况下走路,除了看不见,平衡能力也大大减弱了。中国大概有15%的残疾人群体,但我们平常生活中却很难见到,除了残疾人身体原因,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还有盲道占用。关爱残疾人不是一句空话,应该在方方面面落到实处,美好的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

鞠筱杨

       本次思政课的主题是“艺术·博爱·融合”。我国8500多万的残疾人,而此仅仅是不完全统计,还有大大一部分因为畏惧受到歧视而不敢上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身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我却感受到了浓浓的艺术氛围,为残障朋友创作艺术,教会残障朋友创作艺术,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内心深处感受世界,热爱世界。虽然我们无法真正感同身受残疾人士的苦痛,但我们真正做的是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包容他们,为他们的世界涂满色彩,让他们的世界充满歌声,构筑一个人人平等的友好社会,做到真正的社会大同,美美与共。



       最后,大家在写满了“爱”的博爱墙前一同举起了“爱”的手语,以此结束这次思政之旅。博爱之大,艺术之美,融合之思在博爱墙前汇聚,一同祈愿未来我们会成为更有能力的传媒人,共同传递这份大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