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生活,已然成为全球的学术热点之一。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创新力和变革力,引领了现实生活方式的重塑,也开启了未来人机关系的新篇章。为了把握动画领域的人工智能趋势,进一步拓展传媒学院在学科前沿的科研视野,激发传媒学子的创作灵感,传媒学院于9月19日下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AI时代影响下动画专业何去何从”的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特邀国内著名“视觉诗人”、诗意动画导演、湖北美术学院叶佑天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传媒学院薛峰院长担任学术主持,动画系张祺主任、吕江教授、韩栩教授、朱晓飞副教授、刘晨等教师及本科生、硕博研究生踊跃参与。叶佑天教授以自身的工作经验与创作实践为基础,从三个维度展开了精彩的演讲:
首先,叶佑天教授以动画创作的历史演进为切入点,他认为早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动画漫画领域的人机关系不断变化的“变革”。2010-2020年间的发展阶段,动画漫画完全融入无纸时代,人机开始主动建立“关系”,呈现为“主从”与“驾驭”关系。到2020年后的转型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开启,动画漫画创作艺术性等方面日益具有不确定性,人机在创作上出现了竞合关系。在未来,我们即将进入革新阶段,对于当下AI赋能创作以及人机关系如何重构的问题,他强调世界是动态复杂的,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并非一场零和博弈,而应是人机协作、共生发展的新局面。
其次,叶佑天教授从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的两个方面探讨了人机关系的走向问题,一方面AI技术可以助力艺术创作者完成创作过程中各种重复性、繁琐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通过学习人类艺术创作的经验和规律,创造出超越人类想象的、新颖的灵感和艺术构想,并归纳出四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分别是艺术创作工具智能化、创作内容生成化、创作过程人机协作化(或协同化)、角色虚实融合化。
最后,叶佑天教授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上,他认为,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产学研的协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实践相融合,同时注重道德与伦理教育,确保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
在讲座的尾声,叶佑天教授组织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与我院动画专业研究生,就AI艺术创作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学术讨论期间气氛热烈,两校同学积极发言、互动交流,促进了不同角度思维之间的相互启发与沟通,充分展示了院校合作的新理念、新趋势、新实践,为同学们进行动画创作提供了思维拓展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生活,已然成为全球的学术热点之一。本次融美大讲堂的学术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极具艺术价值的知识盛宴,深化了同学们对于科技与艺术的思考和理解,促进了专业技能与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合,同时也提升了传媒学院美育润心的深度和美育育人的质量,让动画专业可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的浪潮,能够以开放的思维态度积极面对,推动动画专业领域的创新性发展。
专家介绍:
叶佑天,湖北美术学院教授,KUNE动画及设计学理论方向博士生导师,诗意动画概念与体系构建者,青年视觉诗人,艺术理论学者,壹葉堂跨媒介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会员,I-COD世界平面设计协会会员,世界动漫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学术秘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视觉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新时代社会美育宣讲团成员、「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宣讲团成员,文旅部双创人才库重点培养艺术家,北京冬奥会邮票特邀方案首席设计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数艺与动画专委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广电局动漫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艺术类高校博士论文抽评专家,教育部部分重点艺术院校博士生导师遴选外评专家。国家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设计项目负责人,文旅部财政部文创专题创作团队首席艺术家,中文核心期刊《电影评介》学术总监兼视觉总监。
叶佑天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视觉艺术教育工作者和传播者,其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艺术观念,如新人文视觉设计、情境工艺美术、诗意动画、活态民族文创、文化数字艺术、红色动漫、新主流动画、人性AI艺术创作等,为国内的艺术发展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叶佑天的艺术创作涵盖了多种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他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380余所院校进行全国高校艺术巡讲,与广大师生分享了他对艺术与人生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