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传媒资讯  传媒新闻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暨科研人才培养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3-06-02 浏览次数:1109


影视摄影与制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暨科研人才培养论坛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戏剧与影视学国家一级学科暨江苏省优势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沈义贞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孙为教授,传媒学院副院长周剑教授,传媒学院刘荃教授,以及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参与了本次会议。


       会议邀请了教育部高校戏剧影视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张燕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教授、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副主编吕双燕教授、《编辑之友》杂志社名誉主编、编审康宏、《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高级编辑李跃森、《传媒观察》杂志副主编、高级编辑贾梦雨、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委员、副台长、高级编辑谢海翔、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副主任、二级导演戴波、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一斓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影视制作系主任刘永宁教授等来自国内教育界、学界和业界的知名学者、专家。



       论坛由沈义贞教授主持、致开场词,欢迎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



       会议伊始,周剑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表示为探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之路,南京艺术学院将会聚焦在影视摄影与制作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新时代科研人才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培养上。



       在影视摄影与制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汇报和评审建议中,孙为就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汇报。她从专业的基本情况、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与预期标志性成果、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分项目建设内容与预期成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报告指出,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秉承南京艺术学院“宏约深美”的校训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时代使命,以数字影像时代的视听造型艺术为特色,聚焦智能数字化语境下的技术革新与媒体融合化语境下的业态发展,建构完善的影视理论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专业教学体系,将艺术思政化、办学国际化、发展交叉化、就业导向化作为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贯彻南京艺术学院“宏约深美,不息变动”的教育理念。



       张燕教授作为专家代表率先发言,张燕教授肯定了南京艺术学院在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上的前瞻性以及特色化、融合化、国际化等特点,特别是在艺术思政化办学、国际化发展方面。此外,建议南京艺术学院应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并利用江苏及长江流域丰富的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发展,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通过影像方式进行挖掘,并结合艺术想象力,将其与国家所需要的传统文化创新相结合,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进一步提高专业的交叉融合度和学生的创作水平。



       姚争教授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各个专业的发展情况,对南京艺术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发言指出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在技术和师资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并且在科研,特别是对外交流方面也有突出建树。建议在未来课程建设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中心,并倒推出专业建设应该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对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合理的前提下,突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理好应用与研究的关系,并继续增大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毕业创作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投入。



       吕双燕教授在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调研中发现,影像艺术的人文特色是由人文精神和艺术诗性组成的,南京艺术学院在人文精神和诗意精神方面有很强的根基,并且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将艺术与思政结合的理念进行了落实,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模式,充分展示出了南京艺术学院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同时,吕双燕教授表示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在教学、科研和创作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尤其是《影像表现》这门课程的创新,展现出南京艺术学院深厚的创作根基。未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可以将人文精神、艺术思政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凝聚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



       康宏认为一流学科专业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而一流的专业除了优秀的教学资源之外,还必须具有各自传统的优势、明显的个性化方向、代表性成果和精品课程。针对这一方向,她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拓宽课程边界,将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纳入选修范围,适应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新要求;二是关注学科教材建设及系列图书出版,扩大学科优势半径和影响力。建议未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可以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研究方面努力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培育兼具深厚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能力、媒介素养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高级人才的教学目标。



       李跃森首先肯定了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在专业的课程设计上的完备,专业预期成果丰富,涵盖了从教学成果、教材到“互联网+”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内容。他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学科乃至整个国家的学术研究、学术建设都具有参考价值,展现了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具有时代性的教育观念。同时他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关键,建议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进一步强化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并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评价制度方面更加具体,在教学评估、人才评估的标准指标方面更加细化、更加完善。



       贾梦雨建议加强教学与业界的互动指导,应该发挥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个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加强艺术与文化的涵养,并立足于本土文化,强调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此外,他还提到了在毕业设计中,过度聚焦于传统文化中的非遗方面,而对于反映边缘人群、最普通人群、特殊人群等方面的选题较少的问题。在新时代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培养中,无论从教材建设、各方面经费投入、科研等方面来看,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他认为只有立足于社会现实,在大时代背景下真正去挖掘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才能在职业生涯或研究过程中真正走远。



       谢海翔表示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定位和目标非常清晰,提出的“四化”(艺术思政化办学、国际化发展、交叉化就业、导向化)概括了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此外,他还提到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在学科建设中关于技术转型、数字化、智能拍摄、智能剪辑、智能特效、智能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和培养,非常契合当前业界的实际需求。他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加强融媒体课程的设计,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和特色,在教材课程实践和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加强融媒体方面的课程和人才培养。未来专业建设可以更多地依托南京电视台这个实践基地,发挥更好的作用。



       张晓锋教授认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特色显著,包括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外办学的理念、大量的科研和艺术作品产出等。他建议未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可以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教研融合和中外融通这三个方面。首先,进一步强化与业界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参与到媒体的实际生产环境中。其次,进一步强化教研融合,包括教学队伍、教材、教改项目、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等方面,最终融汇到具有标志性特色的教学成果奖。最后,进一步强化中外融通,结合当前国际传播的大背景,服务国家战略。



       戴波教授表示南京艺术学院在人文精神和专业素养的结合方面十分完备。学生的技术能力优秀是好的方面,但真正能让学生走得更远的是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他建议,专业在提升学生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教研融合和中外融通。此外,他建议让江苏电视台优秀的编导和摄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分享职业生涯规划和优秀作品,并组建微纪录片工作坊,锻炼学生从零到一的能力。他希望专业未来会更具自身的特色,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黄一斓教授认为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国内前沿的艺术专业类综合院校,具有六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涵盖了传媒、美术、影视、音乐、设计、人文等近30个本科专业和近50个专业方向。在这样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影视摄影制作专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联合创作,形成一种功能互补的教学特色,南京艺术学院每年一度的“520嘉年华”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创作平台。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思政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需要关注人文情怀和思想引领,注重“道”和“技”的关系,关注文化与思想的元素,拓展作品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刘永宁教授认为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目前在多专业交叉融合创新方面,形成了强劲的优势,但这并不等于特色,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学校建制上的优势有关。南京艺术学院的影视摄影制作专业相对宽泛,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着力打造特色,可以考虑从摄影和制作两个核心方面寻找,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和课程设置。他表示,如果能在宽出口的基础上形成鲜明的特色,那么这个专业在未来的验收中和全国的影响力上都将提升一大步。目前,南京艺术学院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在建设上正在不断地寻找自身专业的突出特色。



       刘荃教授针对南京艺术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他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影视与制作专业应该培根顾源,坚持技术这条路,突出自身特色优势。第二,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应该赏心悦目,展现人文、艺术,以及技术上的美观。第三,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应该左右逢源,借用其他专业为自己的专业服务,拓宽学科边界。第四,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应该瞻前顾后,具体指专业的前瞻性和培养性,未来在人才培养上,对于技术发展和传统经典理论应该内培外引,提升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影响力和不可替代性。



       最后,沈义贞教授对影视摄影与制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汇报和评审建议的研讨进行总结。12位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建设目标的前瞻性、建设定位的精准性以及建设成果的丰富性,对专业十年来的建设成果表示赞赏,积极展望了影视摄影与制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未来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学者们就专业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未来人才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打造提出了宝贵意见,对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未来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和热切的期盼。



科研主题专场讲座


       科研主题专场讲座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主任尤达副教授主持。



       《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高级编辑李跃森:《对传谋理论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教育部高校戏剧影视教职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张燕教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家一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编辑之友》杂志社名誉主编、编审康宏:《新时代影视传播研究面向》



       《传媒观察》杂志副主编、高级编辑贾梦雨:《加强人文素养与文化审视力》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教授:《以课程为核心的国一流专业建设思考与实践》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刘荃教授:《影视艺术发展的技术哲学》



人才培养主题专场讲座


       人才培养主题专场讲座由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陈丽君副教授主持。



       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副主编吕双燕教授:《浅谈数字时代的影像艺术人才培养》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委员、高级编辑、副台长谢海翔:《融媒体视角的人才培养》



       江苏师范大学影视制作系主任刘永宁教授: 《蒙太奇形象化训练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一斓教授: 《关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副主任、二级导演戴波:《融媒体环境下的重大主题微纪录片创作》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刘永昶教授:《影像日常与影像教学的日常化》



       此次论坛从学科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传统教学内容的变革,以及全媒体时代下媒介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学者和专家们宝贵的建议和分享既启迪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未来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着力点和建设点,也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规划今后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方向。


       在专业建设研讨和专场讲座之后,论坛还从线上延展到线下:5月10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毕业作品审评会在传媒学院多功能放映厅成功举办,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永昶教授、《传媒观察》杂志副主编、高级编辑贾梦雨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整体把关;5月24日,影视摄影与制作毕业展映及创作分享会在传媒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众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结合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展开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