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廉入学,让廉洁文化“红红火火”。我校为挖掘廉洁文化,结合校庆开展了“崇廉尚美·读校史看贤吏”的漫画创作活动。此次的漫画创作是融廉入学、融廉入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力举措。
一年来学校不断增强廉洁治校、廉洁从教、廉洁育人、廉洁修身,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是传媒学院学生以“崇廉尚美•读校史看贤吏”为主题创作的漫画作品,指导教师吕江教授、朱晓飞副教授。
宋荦(1634年-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 、绵津山人 ,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 。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诗人、画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
江苏是⽔乡,⽔灾较频较重。宋荤抵任不久,及松江府上海县等地,突然暴发洪灾,秋⽲全部被淹,损失惨重,宋荦⽴即上奏,请求按照旧例免除⽥赋,⽀⽤官仓储备粮救济灾⺠,淮安、扬州和徐州三府⼜告⽔灾,⽥地多被⽔淹。
他再次上奏,请求破例全部免除灾区的额定赋税,调动江宁府官仓粮⻝10万⽯,截留镇江府漕⽶近10万⽯,凤阳府官仓⻨近7万⽯,全部散发给灾⺠。奏请获得皇帝批准,前后赈济灾⺠多达500万⼈。后来离任之际,还请求豁除吴县太湖边的坍没⽥粮,困扰了当地上百年的⽆⽥税粮得以免除。
毕自严(1569年-1638年) (一作曰岩)字景会(一作景曾),淄川人(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
毕自严于律己,于所居之处的园中亭内放置了两个瓶子,每当有一善念则放入一颗黄豆,反之则投人一颗黑豆,并将此亭命名为“投豆亭”。操守如此,对其子成长的影响可以想见。
毕自严任松江府推官。淄西毕氏,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族中多有子弟以科举人仕。自严父毕木,虽未人仕,然于文学颇有造诣,读书多有妙解,并极为重视家族子弟教育。
毕自严自最初出道到任朝廷高官,始终谨记父叔教导,洁身自好,廉明为政。后来升至户部尚书,掌管天下财赋,其个人及家庭俭朴仍如从前,不论是百姓平日馈赠的礼物,还是缙绅登门所带之书帕礼(贿礼的雅称),自严均一口谢绝,苞苴不得入门。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苛待自己,而且牵连家人跟着受苦。毕自严回答道,我怎能仅以温饱为志向,以自己的口腹之欲来连累人民呢?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 “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州繁华富庶,其民俗华丽奢靡,然而与范仲淹清正廉明处事的背后,仍然保持节俭持身的自律品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青少年时代以至为官低层的时期都非常贫困,即便在通达显贵之后,其家庭生活也未发生质的改变。如有宾客来访,一般是不食肉的,一家人在生活上只是维持基本的自足而已。人称范仲淹每晚就寝前,总会严格计算好次日的所有家事开销,预算和开销能够维持平衡时才能安然入眠。其节俭程度可以想见。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
其父顾学,称南野公,家穷,据说每天只食一餐,居不避风雨。家虽贫,但祖通文墨,慨然仰慕范仲淹的为人,曾到过京城,见过大世面,回家后,开了豆腐店,肩挑豆腐担,走巷穿村叫卖。凭这样勤快操劳,后来两个儿子考中进士,出任京官,乡里传得神乎其神。至今民间尚有“小小豆腐担,一担两尚书”的说法,说顾学的豆腐担,培养出来两个进士,兄弟都在京中做官。南野公有境界,也有骨气。县令欣赏宪成兄弟会读书,又同情顾家贫穷,要以俸银资助,南野公坚决拒绝,并说,诸生数百千人,宜岂能人人资助,你们怎能优先享受?况且士生食贫是应该的 。后来宪成理解父亲这般苦心,父亲的话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职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查访。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藕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郑板桥对于百姓的疾苦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所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王仁堪(1849年-1893年字可庄,又字忍庵,号公定,清代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三年(一八七七)第一名进士,状元。
王仁堪生前所作诗文,均由其子收入《王苏州遗书》,其中《惜阴赋》和《志不在温饱赋》最为后人所传诵。他的大小楷书法极佳,为世所珍,所作《千字文》帖,向为学书者的临摹范本。
在王仁堪的门风家学的影响下,后代继起者亦多优秀人才。第四子孝总(字彦功)曾输财募捐以赞助辛亥革命,长子孝缉曾任福建省教育厅长,三子孝絪任过辽宁实业厅长,孙女世静曾任华南女子学院院长,侄孙世颖是现代著名文学家,世锐解放后任福建交通厅副厅长,世襄是中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等等,还有不少后辈人从事文化科学工作,在国内外都有卓越的贡献。
同时,他还在丹阳、丹徒两县,振兴农田水利,开塘二千三百多个,建沟、渠、闸、坝等一百多个。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 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正是欧阳修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四十五岁时以明经谒选吏部,罗城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升合州知州。后迁任黄州府同知、知府,历武昌知府(代),福建按察使等职,加兵部尚书、大学士。康熙二十三年奉命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等遗著传世。
于成龙曾奏免荒地钱粮,放粮赈灾。善于决狱,以执法严正,不徇私情,正直清廉著称 。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是清循吏的代表人物。康熙帝曾赞谕道:“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任辰旦(1623—1692年),字千之,号待庵,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人。自幼聪慧,康熙六年进士,授上海县知县。
任辰旦就任后,广视听,询民情,大刀阔斧,善断明决。浦东渔民剖蚌得大珠,其邻居告官,称美色如含桃。辰旦在告状上判词:“民自得珠,与官何涉?”首告者惭愧而去。县境吴淞口的黄龙浦闸,屡建屡圮,拖延多年,民声怨沸,他亲赴现场,反复考察,弄清事故原委,命工匠“先范石于陆,使合矩度,再募善泅者逐一累垛水中,闸始永固。”先后举博学鸿儒,荐为良吏。任给事中、大理寺丞。后被罢官。
周忱(1381-1453年),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安县人。明朝初年名臣,财税学家。
周忱虽有经世才,但浮沉郎署二十年,未得升迁。夏原吉知之,永乐二十二年荐迁越府长史。宣德五年,又经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的赏识,被荐为工部右侍郎,巡抚南直隶,总督税粮。
周忱巡抚江南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整顿江南税粮。江南田赋重,赋税拖欠,百姓生活艰难。周忱到任后,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他不带任何随从,向农夫村妇详细询问最感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在哪里,希望如何处置。时间长了,百姓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他倾诉,彼此相处如家人父子。他对下级也比较宽和,有好多事情主动同他们商量,向他们请教。对有才干的官员,则放手提拔使用。如苏州知府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都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共同促成了江南的经济改革。
周忱总督江南税粮期间,整顿田赋,与苏州知府况钟一同进行经济改革,调整了官田税率,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创“平米法”、“济农仓”,平均农民赋役,赈济贫苦百姓。
正统初年,周忱受命巡视淮安、扬州盐务,成就显著,使得盐课饶足,而民不加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誉为“诗魔”和“诗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不论仕途如何,白居易都坚守着知识分子的一份良知,关注平民的苦难生活,始终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这与其少年时的勤奋读书是脱不开关系的,即使到了20岁以后也是勤学不辍,不分昼夜,兼及辞赋、诗文、书法等多种知识与技能,废寝忘食。他晚年回顾青年时期的经历,说由于苦学以致口中长疮,手肘部位生出了厚厚的茧,壮年时皮肤松弛,不但头发逐渐变白,牙齿逐渐脱落,视力也越来越差,看东西时视野内常有障碍物。白居易常年诵读,夯实了日后成为一代诗坛巨擎的坚实根基。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
汤斌为官,心中牢记清廉。从入仕途开始,始终不谋私利,不贪图享受,可谓是两袖清风。他一直克己省身,依靠俸银作为全家生活的来源。早在顺治年间,汤斌在陕西潼关道和江西岭北道任职时,几乎不沾荤腥,每日三餐都以豆腐汤为菜,生活非常俭朴,在当地口碑很好,岭北道的驻地赣州曾有人送给他“三汤道台”的称号,赞扬他为官清廉。
康熙时,汤斌由内阁学士出任江苏巡抚,职重位显,独当一面,但他不谋私利、不图享受,坚持过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不仅为政清廉,居家也颇有颜回之风。平时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久而久之,苏州老百姓又给他起了一个“豆腐汤”的雅号。
谢朏(441年-506年),字敬冲,陈郡阳夏人。祖弘微,宋太常卿,父庄,右光禄大夫,并有名前代。
武帝永明中为义兴(今宜兴)太守,只抓大事,而不忙碌于琐碎细杂之事,具体的细碎小事都交代下属或手下人处理。他公开声称:“吾不能作主者吏,但能作太守耳。
看来谢朏非常清楚,作为太守,他的职责是什么,需要处理的是什么样的事情。把握大的方向,只做大事要事,而不陷身于具体琐碎事务,是中古时代中高级地方官的一种重要为政方式。
唐代安史之乱后,农业生产及运输遭到极大破坏,长安米价飞涨至一斗千钱,宫中粮食储备也将告罄,禁军无饭可吃,极大地威胁到朝廷安危,周边百姓只能将尚未成熟的麦穗收割以供给军需。刘晏临危受命,出任度支转运租庸使。他亲临漕运实地,勘察河道及粮仓,掌握各处运道、仓储以及运输的第一手详细情形,疏浚关键运道汴水,改用分段转运方法。经此改进,岁运粮食数十万石。关中食粮有了基本保障。至德年间,刘晏又代替第五琦至诸道收取盐税以资军用。他再次从实际情形出发,整顿税收,实行平准法。制定的税盐法规更加精密,避免了以往征收盐税的诸多弊病。经过刘晏数年的治理整顿,朝廷财政收入增至战乱初起时的十多倍,即使遭遇水旱,京畿地区的物价也较为平息。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除了军事以外的其他政绩也非常亮眼。他重视恢复商业经济,采取引入外来人口措施,鼓励消费,他下令挑浚贡院南侧秦淮河,鼓励秦淮夜游。在一系列鼓励消费、免税招商政策的促进下,金陵城逐渐经济复兴。曾国藩还促进了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大力推动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与传播。他在江南制造局内设立翻译官和印书处,还设立画图房,招人教授绘图、算学、外文等课程。
陈宏谋(1696年-1771年),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在外任三十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所至颇有政绩。他是康乾时期清官廉吏的代表,又是清代的理学名臣。他治宋代二程,朱熹之学,强调明体达用、知行合一。
后人把陈宏谋推崇为历史上的好官清官的典型,他为官廉洁自律,反腐败惩污吏,打击黑恶势力,维护民生,忠君爱民,兴修水利,大办工业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出版《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一书,认为陈宏谋关于人和社会认识的基本点,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欧洲学者十分相似,显示出当时的中国对欧洲而言并非是“停滞的”和“落后的”。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任,庐州合肥人。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少年时代的包拯,读书刻苦且志向远大,他出生在普通民家,但立志为民。包拯曾与同学读书与僧舍,每次出入经过一富人家。有一次富人非常诚恳地招待他们做客。同学意欲入门,包拯则正色劝道,此为富家,我们以后如果在家乡为政,此人或许会成为麻烦,两人因而始终未入富人之门。凑巧的是,10年后,二人果然相继典守家乡。这就体现出包拯思虑周全,看得远,包拯所思所行,已在为日后出仕做准备。包拯居官,“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居家俭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清官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在被永载史册的同时,也成为了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他一生至忠至正、至刚至清,成为历代老百姓心目中奉为神明的包青天。
徐士林,字式儒。出生农民家庭,秉性质直,奋志励学,27岁中举,29岁中进士。
乾隆四年(1739),徐士林实授江苏布政使,单骑至求。随行仅老仆3人,袱被一囊而已。生活俭约,是徐土林一贯的风格。江苏自从乾隆帝即位以来,豁免拖欠钱粮、蠲税议赈不可胜数,官俸兵饷以及战舰河防筑城浚渠各种开支动辄以数十百万计算,地方财政逐渐难以支撑。作为财政大省的理财大臣,徐土林敬业勤业,悉心调剂,罢缓不急之务,把控住财政进出。朝廷特旨蠲免正供银百万两,总督奏明只派小户,以惠贫民,而田数难稽,议者纷纷不决。他下令各州县检核征税册,按额银多寡,分为三等派蠲,百姓得以均沾实惠。地方遭逢旱蝗灾害,士林下至基层,勤加咨询,先事预筹,及时进奏,采取救济赈灾措施,其中条奏资送流民办法,详尽得当,便于实施,赈恤淮北水灾,熟筹仓谷,厘定楚中盐价等,都据实陈奏,不避嫌疑。时当盛世,民情渐趋骄淫,望恩倖泽,妄控官长,影响基层治理。他不时告诚属官,整饬纲纪,要求官员做出表率。江苏布政使一职,案牍之繁为天下最,他殚力清厘,一 灯荧然,常至夜分。莅任10个月后,案牍量减少了一半。
徐土林为官,明敏干练,注重实效。早在当年初任地方,为官安庆知府时,士林就在署衙题下楹联,以明心志: “任长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虚文,试问哪件事轰轰烈烈,甚配龙山皖水;贴盟誓联,挂回避榜,都是官场假象,只要这点心干干净净,无愧白日青天。”对仗工整、掷地有声的58字长联,清晰地展示出土林惟愿不愧天地、不愧已心的循吏风范。从按察使、布政使到巡抚,徐土林在江苏,处繁理剧,一意抚循百姓,既得皇帝信任,也受百姓爱戴,几年下来,民间传言:“东海重来天有眼,乌程不去地无皮。”东海指土林,乌程指当时按察使乌程人戴用椿,口碑不同如此。长期操劳和过度透支,拖垮了他的身体。乾隆六年三月,获准回家调摄病体,行至淮安,他一病不起,遗疏犹劝皇帝“以忧盛危明之心为久安长治之计”。士林真正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白比珩,以贡生出任临清州判官,后提擢为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县令,四川剑州、茂州守备。
万历年间,一位刚刚擢升为员外郎的陕西籍官员,身穿葛衣,头戴角巾,骑着毛驴进了京城。,一路上,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位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他是一位部中要员。这位衣着简约朴素的官员名叫白比珩,此前曾任常州府同知。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松江肘华亭人,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定”。
陆家世代业农,甚是贫寒。树声年岁渐长,无其他嗜好,唯独喜欢读书。其族人毁其书卷,驱赶他至田间耕种,他就常常赤脚在田里干活,脚因常年劳作磨起厚茧。树声自幼种田,却极为上进好学,利用种田余暇苦读不辍,常常偷偷带一卷经书去田里除草,干活累了就在田间地头避开旁人耳目,私下刻苦读书,夜晚以囊萤照明而读。一次,他跟随父亲入城交纳赋税,听到人家住所传来经师授课之声,便抓住机会,偷偷旁听,恍然有解。一日,他用偶然拾得的残破纸片抄录了一篇文章,呈给族兄阅览,族兄读后大为惊奇,勉强同意了他读书的请求。然而父亲尚未允准,他长跪不起,涕泪纵横反复恳求,父亲这才同意他跟着乡塾先生学习经书。同塾学生最初见他身着粗布衣衫,无不私下嘲笑他的寒酸素朴,时日渐久,方才叹服于他的才学。对知识的渴求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使他迅速脱颖而出。他的才华令塾师极为惊赏,时任县令的方良永也十分惊奇,因而得补县学生员。不论境遇何等艰难,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阅读的习惯,常常能为人生带来一抹出其不意的色彩。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是实心行实政。自初任福湖建南平县教渝,中经淳安知县、户部主事,直到应天巡抚、南京吏部侍郎、都察院都御史,海瑞始终要求衙门上下断绝供应,切断一切规制外的灰色收入,严禁从民间榨取好处,而他本人也一贯以身作则,始终依靠有限的俸禄收入维持生活。在应天巡抚期间,他明确宣告“律有明条,本院不能自赦”,从自身做起,禁绝馈送,裁革奢侈,躬行节俭,以示百僚。他两次在江苏任官,时间不算长,但兴利除弊,兴作较多,影响深远。
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最突出的,就是搏击豪强,勒令乡宦退田,而令乡绅退田最著名的就是令前朝首辅大学士徐阶退还接受投献和借势强占的大量民田。他在苏松兵备蔡国熙的配合下,排除重重困难,勒令徐阶退还以不正当手段占有的6万亩土地,占到徐府所土地的四分之一以上。一时之间势宦权豪敛手屏息,甚至有出走避风头者,江南百姓受惠不浅。说起来,徐阶之于海瑞,不但有师长名义,而且还有救命之恩,当年海瑞上疏“骂皇帝”,招来杀身之祸,还是徐阶从旁对嘉靖皇帝婉转开导,才救了海瑞一命,海瑞对此一直感念在心。
恬静以修善其身,廉心以淳养品格。用艺术讲好红色校史和江苏贤吏故事,让廉洁文化入脑入心,身体力行。
希望每一位南艺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点燃读书激情,以学益智、以学明理、以学修身、以学践行,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智慧、有情怀,有底线、有品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