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教科艺创  教育教学新闻
2018级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生毕业展暨作品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1-07-29 浏览次数:2056


2018级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生毕业展暨作品研讨会顺利举行


  

   2018级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生毕业展暨作品研讨会近期在传媒学院三楼展厅顺利举行。本次数媒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汇集了17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于2021520日至610日期间进行集中展演;此次研究生毕业作品研讨会于2021521日上午9点在三楼展厅举行,数媒专业师生共同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由传媒学院副院长盛瑨主持。


PART 1  毕业作品展示



01  《象》

作者:张明明

作品类型:声音可视化影像装置

指导老师:盛瑨

作品介绍:

       这里的指的是动象,静象,声象共同呈现出的意象,作品包含了三重空间,分别是圆形阵列形成的三维纵深空间,影像制造出的光影空间以及声音空间。将模拟的电磁波,电流,脉冲的声音进行编排之后得到一段音乐,影像则根据声音的节奏用点、线、粒子、流体、光影来表现声音的音色,情绪和空间感。圆形投影纱幕中间的影像和圆形外围的影像相互呼应,穿插变化,共同演绎。



02  《丰碑》


作者:张罗丹

作品类型:美术作品

指导老师:徐倩

作品介绍:

   恰逢2021,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特以此作品承载对于党史和精神的深刻学习和感悟。实物雕塑选用了纪念碑的造型,并由一块块砖石累积而成,寓意着党的百年由无数基石累积而成的。雕塑整体分为三块,即党史发展三个阶段,扫描后即可分别阅览三个展厅。




03 《吉吉幼儿园》


作者:叶醒晨

作品类型:UI界面设计、界面交互设计

指导老师:马晓翔

作品介绍:

     基于趣味性交互设计理论的少儿线上教育APP界面设计、交互设计,从少儿沉浸游戏体验的特征和交互设计的要素等角度入手,通过一种游戏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少儿可以在线上教育中获得更加积极、专注、有效和愉快的线上学习体验,既可以有效地增强少儿对学习的感性认知和对学习的兴趣,增强教育产品与用户的粘性,又满足了让忙碌的父母更多地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边陪伴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主要功能模块:课程闯关、绘本阅读、智勇大挑战、在线答疑、我的在线答疑:支持拍照+文字搜题,精准匹配题目,加入错题本,支持实时连线老师,进入直播间与老师利用视频+音频+白板工具实时答疑,答疑后师生互评,生成答疑记录。

          立意: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本作品结合作者的毕业论文《"趣味性"交互设计在少儿线上教育中的应用》,将数媒体艺术中的趣味性交互设计相关理论研究与我国十分重视的少儿线上教育结合起来,解决目前线上教育存在的少儿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兴趣、课程生硬缺乏互动和情感交流等明显问题。作品将游戏化的趣味性交互体验融入进线上教育当中,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下少儿线上教育发展的现状,找出当前少儿线上教育的不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趣味性教学理论、少儿的定义、少儿心理学、交互设计、交互式体验、沉浸性体验以及线上教育的分析、线上教育应用相关案例等内容,找出趣味性交互设计与少儿线上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趣味性交互设计应用到少儿线上教育中的可行性及方法策略,从而提升学低龄学童对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并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04   《菲斯特转子秤AR仿真系统》


作者:张羽

作品类型:AR仿真系统

指导老师:周剑

作品介绍:

    随着5G网络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生产中,智能化技术应用逐渐被各国重视。其中,增强现实(以下简称AR)技术作为这场变革的一大支柱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工业领域,给大众带来了更多全新的体验。但是,目前AR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还处在探索发展时期,本作品在此背景之下,依托菲斯特转子秤为对象,对其进行AR仿真系统的研究,需求更多用户体验上的创新性可能。




05  HERE


作者:靳晨曦

作品类型:交互影像装置

指导老师:徐倩

作品介绍:

    影像通过美术加工的方式配上重新改编的镇江鼓乐,将山水情绿幻化成符,年少豪情落笔成志的情怀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传递给了时代年轻人。用红外感应的方式捕捉观众的动态形式,当驻足光晕之间触发新声音与传统文化激情碰撞,致力于打造全新的音乐体验与文化体验,完美实现了用音乐听见千年古画创意初衷。科技创新让艺术文化的传承流动而充满生命力,与时俱进焕发青春,让以镇江鼓乐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不再面临生存犹疑的窘境,也出现在年轻人的视野里。文化传承不是一代人的责任,而是一代代人的使命和连结。苍穹之下,人类欢笑悲哭,创造着一个个璀璨的文明,也缔造着一个个时代的传奇。科技如同创新型燃料,让民间艺术文化的火炬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06   SIGHT.


作者:吴天语

作品类型:实验影像装置

指导老师:马晓翔

作品介绍:

    作品中大字报上的内容包含了1921年至2021年之间各类新闻报纸上的标题,不断重复拼贴的大字报意在营造当下信息爆炸的生存环境,意图打造被各类信息充斥的、迷幻的生活场景。作品PAD上呈现的过程是模拟观众观看信息的过程,投影上显示的内容表面上看是对于大字报上信息的展现,事实上是PAD中人物的视角。这样的意图在于向观众传达,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在信息时代独善其身。就好像作品中你以为是你正在主观地观看作品,实际上你所观看的内容是别人的视角。你以为是你掌控了信息,实际上是信息正在背后操控着你。




07 Stand The Droplets 站住飞沫》


作者:聂洋

作品类型:功能性装置

指导老师:徐倩

作品介绍:

    在国家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国内疫情形势明显好转,进入常态化防控的后疫情时代。但是面对国际上依旧严峻的疫情形势,我们需要继续完善防控的各项机制。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本装置作品在模拟飞沫传播的同时,把飞沫这一具体的事物抽象化,通过对其演变过程的表现,提醒公众不放松警惕,做好个人防护,切断飞沫传播的一切可能,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08  《煜》


作者:褚琦

作品类型:数字灯光装置

指导老师:徐倩

作品介绍:

   “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煜》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动感的光影线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人们在不经意间获得惊喜。该数字灯光装置以圆形弧线为基础,直径约65厘米,悬挂于墙壁之上,柔和的光线照耀着空间,给人温暖的感觉。《煜》作为在公共空间中的数字灯光装置,在创作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其艺术形态设计,需要起到装饰空间和美化空间的效果,并且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满足灯光装置的基本属性,有着照亮环境的作用。其次,结合数字技术利用红外感应技术和机械技术,使得装置在感应到人后,随之转动起来,利用线条造型形成视觉错觉效果,通过动态的变换,让装置变得灵动起来,人们在不经意间获得惊喜,有着眼前一亮的感觉,满足了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符合数字灯光装置的概念传达。




09   THE MOON CAT


作者:季毅

作品类型:电子游戏

指导老师:盛瑨

作品介绍:

   从城市中无数冰冷的角落里生活着的流浪猫身上获得灵感,希望能够通过小猫咪对月亮的期待出发,从游戏情感的角度传达出一只流浪猫对自由的向往和被爱的渴望。游戏中设定了两个场景,分别是城市和月光湖面,小猫咪需要在躲避行人追赶、穿越车辆横行的马路最终到达离月亮最近的湖面,遇到不顾一切为它而来的小女孩。月亮就是小猫咪的路标和奔跑的终点,只要向着月亮奔跑,小猫咪便永远不会迷路。小女孩就是小猫咪心中的那抹月光。





10  《墨子纪念馆展厅设计》


作者:闫明娣 

作品类型:AR小程序

指导老师:盛瑨

作品介绍:

    为探讨AR技术在博物馆设计上的可能性,对AR技术在博物馆设计的应用进行实践。

         设计说明:为实现AR技术在博物馆的地面、墙面的色彩、材质、纹理,灯光色彩和照度,物体移动等方面的应用,以墨子纪念馆为载体实现的AR交互程序。同时实现纪念馆实体漫游,获取纪念馆的知识信息。





11  《临界》


作者:匡卓凡

作品类型:交互影像

指导老师:马晓翔、方梦阳

作品介绍:

    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步伐,需要大量人员聚集录制的广播电视领域深受影响,这时,电视媒体创新的推出了云录制技术,打破了空间、距离对电视媒体收录的限制,实现了前所未有异地录制,切实的解决了电视媒体库存告急的实际问题。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互动的现状,作品临界通过墙壁将场地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通过动作捕捉,将两地的观众互联,打破壁垒,实现具有独特画面效果的异地互动效果。





12   《蒸汽脉冲》


作者:程心怡

作品类型:灯光交互装置

指导老师:许翔

作品介绍:

     蒸汽波(Vaporwave)的靡靡之音试图还原80年代泡沫经济下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如今的互联网蒸汽波视觉文化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勾画出同其音乐氛围一致的异现实空间,在荧幕上散布迷幻。

     采样经典拼贴重置成蒸汽波音乐,通过ableton live映射于电子音乐艺术家常用的设备launch pad之上,使用按键触发音色,processing 同步将声音可视化为灯光效果。交互过程如派对现场,在2021致敬1980的五光十色,并思考当下年轻人都市生活的精神状态。





13   《重组》


作者:杨际略

作品类型:交互程序

指导老师:周剑

作品介绍:

    现如今的南通板鹞已在当地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仅被少数人知晓,关于其研究与传承意识也逐渐消解。因此在当前碎片化娱乐的大背景下,南通板鹞被拆分重组,以小游戏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

    南通板鹞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渐趋消解,以碎片化娱乐的方式设计出相关娱乐性小程序,为南通板鹞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一条新的道路。





14   《造景》


作者:李振宇

作品类型:虚拟场景设计平台

指导老师:朱宇宙

作品介绍:

   作品通过对提供的元素进行三维空间内的位置移动与大小调整,来构思心目中的类青绿山水风格场景,通过简单快速布置后可以按照传统国画的构图形式进行截图输出与分享。

   作品希望没有绘画基础的普通欣赏者通过简单的软件操作就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类青绿山水作品,并从中得到艺术创作的乐趣。与传统不同,作品使用三维空间展现方式,场景可以随处浏览,并且截图输出并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15  《置换》


作者:周洁茹

作品类型:交互装置

指导老师:周剑

作品介绍:

    通过图像向大众举例介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提醒人们分类投放。当垃圾进入指定的投入口后,装置感应重量,传输质量信号,使影像中的进度条趋于完整,达到预设的数值影像内容即发生变化,左上角捐献数值不断累积,投放的价值在图像中显现。






16  《墨山》


作者:吴珂

作品类型:AR增强现实

指导老师:盛瑨

作品介绍:

    本作品通过对于傅抱石传统绘画作品的解构,得到了其在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点、勾、皴、拖、擦、染等绘画要素的笔墨形态,通过整理、分类、归纳,可以得到不同作品下同一类别不同特征的笔墨元素。通过数字模型对于现实存在的人工造景进行数字还原,随后采用数据库中的相似的笔墨进行填充,使得数字模型的外观特征和构成贴近于传统绘画家的作品,从而创作出具有傅抱石个人绘画特色的数字艺术作品。






17  《幻》


作者:钱彦云

作品类型:VR漫游

指导老师:盛瑨

作品介绍:

    以具体课程《文化符号与语义》进行VR艺术课件设计,《文化符号与语义》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传统课堂师生采用一对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利用VR艺术创建虚拟课堂授课情境,增加教师的课堂效率。另外,《文化符号与语义》是一门人文基础课程,人文类课程都是相对抽象的课程,对学生来讲单纯依靠书本知识理解教学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利用VR艺术进行课件设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拓其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兴趣,为接下来大三、大四更专业的课程打下兴趣基础。







PART 2  研讨会现场


     数字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作品研讨会于2021521日上午9点在传媒学院3楼展厅举行。数字媒体艺术系部分指导教师、数字媒体艺术系全体研究生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由传媒学院副院长盛瑨主持。


传媒学院副院长  盛瑨


      盛院长表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他指出,由于大家在本科所学的知识具有差异性,造成大家在艺术审美与艺术表现上区别较大,这也体现出中国各高校在学生审美修养上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作品普遍在技术表现上不错,但艺术审美方面做得还不够。论文的内容阐释与作品创作之间存在差距,主要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作品在思想上缺少深度。盛院长对所有研究生们寄予期望,希望在学习和完成艺术作品创作时加强其精神方面的表达,努力实现精神内涵的传达与内容的调性一致。另外,盛院长强调技术的运用要巧妙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的去表现。如这次很多作品都使用交互方式,就使用的具体原因、交互对于作品的利弊影响等问题,都是建立在创作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适用的基础上值得反复思索。之后,盛院长谈及在整个毕业创作过程中还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作品创作周期的时间规划、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相互关系等。因此,毕业任务应提前安排,科学合理的安排进度;毕业设计做完的前提下提炼想法形成理论,以服务于论文的写作与后期完善;技术的解决可向老师同学、社会专业人员求援来达到更高水准,以上是盛院长为同学们走向未来道路时提出的建设性建议。



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  周剑


      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周剑老师承接着盛院长的讲话,针对所提及的存在问题的现状,具体分析并表达了之后在毕业实践中的一些改制和愿景。他再次强调,要将付诸在理论上自己的思考和尝试结合进实践中再思考,就一定要求先完成毕业设计,根据毕设再写论文,两者相互辅助。实现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这是我们需要为之加紧努力奋斗的目标任务。他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探究中,大家都要敢于创新突破,发挥出实验精神,勿将技术常态化简单化地处理,而要与作品本身内容导向作为出发点加之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和作品的价值。



马晓翔老师

           马晓翔老师对此次展览的作品概括出三个特点。首先,相较于以往作品的一味追求技术,提升之处在于同学们逐步开始做到由理念向观念的思维转换(人文关怀方面)。第二个,作品中还是存在模仿其他作品的情况,但同时也发现,同学们在模仿过程的独创精神。第三个特点是,关于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高度融合。她从出现的短板上补充建议,并肯定、鼓励了大家的开拓尝试。



朱宇宙老师


          朱宇宙老师结合前几位老师补充说道,取长补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善于利用本科优势有效益地实验探索;还有便是数媒的专业融合性质很高,创作中需相互协助。如何挖掘选题内容,如何结合自身专业,如何结合到实践中去,硬件设备使用的技术不能任凭想象等问题要领,朱宇宙老师也做出相应的补充阐述。


徐倩老师


           徐倩老师首先祝贺研究生们顺利完成开展工作,以及预祝毕业答辩环节和最终的毕业进程实现。同时站在个人体会和印象上来说,她表示,作为一个学业经历三四年的毕业展,依展览现场来看显得较为冷清。她举例论证道,布展或展览测试中是持续而漫长的,确保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度。她还指出,未来大家即将面临作品的转化呈现中,创意运作作为导火线也是落脚点的实际意义。



肖宁老师


            最后,肖宁老师精炼简要地发表了自己对南艺数媒研究生培养的认知和展望。他说,南艺研究生的目的一直是专注于创作方面上的提升,经过这两三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不少进步,但还与央美存在差距,他话语中展露出对于一届能够胜过一届的殷切期待。在认知角度上,他讲道,数媒中虚拟展示,交互设计还有游戏设计这三个方向都是致力于在技术层面上更直观地将创作者的审美特性传递给大众,他最后综述,从事于该专业承载着向大众传播审美文化的一个责任和义务,期望大家在专业路上越来越好,成为南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