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学生作品
在英国利物浦开眼画廊展出
2018年4月6日至6月17日,来自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15位同学的20余幅摄影作品在英国最重要的摄影画廊之一——英国利物浦“开眼画廊”展出。作为本次展览主题“从快照到微信:身份的迁移”的前言部分“对话中国”参与者,他们将提供关于“新从业者们的忧虑与利益”,以及“从不同视角看待由商业性至概念性的短暂体验”的概述。本次展览将会呈现包括南京艺术学院在内的四所一流中国大学年轻摄影师们的新作品,呈现其对定格画面与移动影像的本质理解。
Open Eye Gallery画廊
2017年9月,我在平遥摄影节和策展人西恩-博耐尔教授一起参加一个艺术论坛,得知她策划了一个将在2018年开始的重要展览,我便向她主动推荐了我们学生的作品,西恩教授非常兴奋,也非常喜欢这些作品,之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并不断提交和筛选新的作品。于是,2018年4月6日,这些来自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15位同学的20余幅摄影作品经过精心挑选,在英国利物浦开眼画廊展出了。“开眼画廊”是英国最重要的摄影画廊之一,位于英国北部,画廊从2018年4月6日开始至6月17日,将展出一个重要的关于中国的展览,主题为“从快照到微信:身份的迁移”,我们同学参加的这部分的展览名为“对话中国”,是“从快照到微信:身份的迁移”中国主题展览的前言部分,这个部分展出的是来自中国最年轻的学院派摄影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西恩-博耐尔是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摄影专业的教授,她和画廊负责人都很喜爱这些来自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令我兴奋的是,这些被选中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来自三年级课程的作业,这是一种肯定,对学生们是非常有激励作用的,我为这些同学的作品能够获得国际认可而感到高兴。
贾方: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主任
2018年4月12日于南京
南艺传媒学院媒体中心采访了包括陶颖、杨心琪、谭心怡、刘雅馨等在内的四位作品参展人,请他们谈谈摄影创作时的感想与心得。
作品参展者陶颖接受采访
记者:本次展览提及到了智能手机的普及,那么对于你们摄影师来说,是否感觉出好片也越来越难了?
陶颖:其实不能太肯定或者否定地·说难与不难,毕竟手机迅速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好处也是很多的,一方面手机的普及大众获得影像十分便利快速,但是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现在图片的泛滥导致良莠不齐的问题也很多。全民手机摄影会促进我们对于图片的观看和创作方式多样化,观众对于影像创作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陶颖《0》
作品参展者杨心琪接受采访
记者:你的作品已经在海外展览了,可以谈谈你对国内外摄影艺术环境的认识吗?
杨心琪:国外的艺术环境会相对来说更具话题性、前瞻性。在国内学习摄影,学校会更多让学生专注于摄影技术的培养,但国外可能更专注于创作方法的教授。同时国外的艺术作品也更加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平面,景物、装置、印刷、录像、身体艺术、行为艺术在国外愈发盛行,极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实验性。但是当下国内的艺术家也在寻求新的媒介与表达方式,来将自己所理解的东西分享给身边的人。作为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尽管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大环境有诸多不同,但归根到底我们学习与创作的目的是相通的,我认为当代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邀请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参与讨论与想象。学校教给了我们学习的方式,而我们的任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寻找甚至创造思考的对象和话题。
杨心琪《一个人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作品参展者谭心怡接受采访
谭心怡《我们的家》
记者:你的作品在英国利物浦画廊展览,这对你的学习生涯产生了怎样的一种影响?
谭心怡:自己的作品能有机会到海外展览,肯定是对自己这几年的摄影生涯的一种肯定,为南艺争光。摄影是和世界沟通的方式,我们的作品能和世界接轨交流,更应该更加努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品参展者刘雅馨接受采访
记者:可以分享一下你创作时的灵感与思路吗?
刘雅馨: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高中同学。她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时身体会出现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当下的年轻人面临着工作,家庭以及社会等多重压力,当这些压力到达临界点时,生理也会出现相应的特征。
刘雅馨 《拼凑-日常1》
南京艺术学院参展作品列表
顾哲妤《纸基山水》
郭睿妮《若定》
黄玉洁《不诡》
黄玉洁《09号》
金伊甸《拟渐江笔意》
谭心怡《我们的家》
李蕾《落英》
石鑫磊 《隐匿的线索1》
刘雅馨 《拼凑-日常1》
孙嘉旋 《她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
陶颖《0》
王猛《随风潜入夜》2
王文强《图像重叠时代下的读图方式其一》
杨心琪《一个人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陈昊博-边境The border of city
陈昊博-冲突1conflict1
冲突2conflict2
陈昊博-冲突3conflict3
冲突2conflict23
章启《茉莉香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