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传媒资讯  传媒新闻
“融美大讲堂”第二十三讲——AI时代,文化何为?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24-04-30 浏览次数:158



       为培养新时代具有高尚品德、创新思维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传媒人才,进一步推进我校“四美四育”美育育人的体系建设,4月25日下午,传媒学院党委、关工委主办,学生党支部、学工办承办的主题为《AI时代,文化何为?》的学术讲座在传媒学院报告厅开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晓愚主讲,邱圣茹老师主持。

       随着Chatgpt的不断更新、Sora的问世以及阿里巴巴《“AI+”职业趋势报告》提出“人人都有一个AI助理”的时代正加速到来,2023年到2024年AI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然而,AI的飞速进步也给我们带来了焦虑:AI时代下,传统的文学与艺术具备怎样“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将如何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在AI时代中提升自己的内涵与竞争力?李晓愚教授结合实践经验,生动形象地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首先,李晓愚老师从“一首儿童诗”出发,讲述自己运用Chatgpt生成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儿童诗歌,对其进行筛选、修改、加工最终高效率完成创作的故事。在这次与AI协作的体验中,李老师强调技术固然先进,但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身为创作主体的人才是技术的引领者。人的决策力、沟通力以及鉴别力是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因此她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的专业学习中,提升“三力”,勇于做作品独一无二的主人。

       紧接着,李老师以“一张小字条”为例,梳理《快雪时晴帖》(唐摹本)背后的传承历程,并引用著名媒介学家德布雷的话语,告诉同学们“传承”的重要性:如果说“传播”征服的是空间,那么“传承”则是征服时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传媒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李老师表示,我们需要了解媒介与技术,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留住时间的根本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核,技术从现在指向未来,而文化以过去定义现在。



       随后,李老师详尽地为同学们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作为一种珍贵资源,为我们的成长注入丰富养分。李老师从“表达策略”“审美指引”“情感教育”和“精神资源”四个方面展开深入讲解,既引用了《三国演义》、《世说新语》中的精彩故事,也提到了如苏轼、李白等古代文豪的经典诗篇。同时,李老师还结合现代商业品牌中灵感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案例,阐释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个人气质、形成审美鉴赏力、培养发现美的能力以及丰富精神世界所起到的积极影响。



       最后,李老师以剑桥和牛津大学校徽上共有的书本图案为例,说明书本作为传统媒介的代表,始终承载着文化与知识的象征意义。她提出,在AI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的重要性。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我们需要摒弃傲慢和慌张的心态,坚定地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指路明灯照亮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道路。

       目前生成式AI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创作出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她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AI技术会不断成熟和进步。李老师强调,人类总是在不断的竞争与挑战中取得进步,而AI既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有力工具,也是我们未来需要面对的强大对手。因此,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AI技术,并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在本次讲座中,李晓愚教授巧妙地让古籍中的案例焕发新生,向同学们展示了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与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技术变革的客观现实,传媒人应当怀抱“转化”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AI时代的到来,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我们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再通过技术赋能,反哺文化传播与传承,并为之注入新的活力,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我所用、活学活用。



专家介绍: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栏目主讲人。李晓愚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专业,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资助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最高荣誉毕业。201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取得艺术史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南京大学,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媒介与历史、策略传播等。独立主持国家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出版10余本专著,发表了40余篇专业论文,部分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李晓愚还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发表近百篇关于中国文化艺术的评论、随笔,并在江苏省广电:《黄金时间》《德行天下》等多个栏目中担任特邀评论员。曾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2),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2020)、“江苏省首批青年文化人才”(2013)。还曾荣获江苏省文学最高荣誉--“紫金山文学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