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传媒资讯  传媒艺讯
传媒青年教师参展《极限频率: 2016 AMNUA学院计划》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17-12-28 浏览次数:1450
来源:传媒学院    更新时间:2016-09-26 16:44:08
2016913日下午,《极限频率: 2016 AMNUA学院计划》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极限频率: 2016 AMNUA学院计划》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重要展览与学术项目之一,本届展览的主题极限频率”threshold frequency引自物理学理论,原意是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光子的最小频率。策展人借用这个概念作为新千年以来国际当代艺术教学与实验现状的一种意象性描述。侧重于探讨新的介质、科技手段与数码技术对于艺术实验的触发作用,当代艺术实验中的感官体验与知识环流的建构,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和全球网络影响下的人类精神图景。

与中国长期以来“学院派”所代表的固有印象不同,“AMNUA学院计划”从一开始就侧重于关注学院系统中的各种“非典型”案例,关注和支持具有敏锐度、实验性、前瞻性的艺术家,甚至也包括一部分已经在当代艺术界拥有丰富经验并获得广泛肯定的艺术家。本届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仍以国内外各大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为主体,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拥有多个国家不同院校的求学和生活经历,是在跨国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力量。这一批艺术家崭新的视野和知识结构在部分程度上改变了眼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面貌,并尽力触及更深层的艺术创作机制问题。

传媒学院教师作品介绍

  

    在众多的参展艺术家中,六位是来自传媒学院的青年教师以他们独特的视角,跨界多样的艺术手段再现了“极限频率”这一展览主题。
\

《二十四山-方格》

作者:许翔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100cm×168cm

作品阐述:
运用传统的绘画材料宣纸和墨在纸面上重复绘制方格来呈现影像与绘画之间的关联。影像是制作的行为,绘画是影像的终结;在这里每一个方格都是我的生命时间,通过这种缓慢而慢长的行为方式表达我对影像与架上绘画、理性与科学、生命与时间的理解。

\《频率》

作者:薛峰

材料:动画影像装置作品 

尺寸:774x2569 尺寸可变

作品阐释:
视力测试:在被固定的距离里,你只能选择一个你看得清的某一个符号并猜测出代表“真相”的结论.
视力表上的“E”是衡量我们眼睛的尺度,在日益精密化的时代里,人们以简单的标准粗暴的完成对每个生命体的评估,并由此判定个体能力以及其对社会群体的价值;在这部动画影像装置作品中,原本代表着标准的、恒定的、科学的、让人们忙于捕捉的“记号”信息被抹杀了,取而代之的是从现实中各种行车记录仪所记录的碰瓷者的动态影像——在这里,作品用涂鸦和绘画的方法再次挤压掉了内容里纪实性的水份,只保留了在车头与碰瓷者接触一瞬间的动态剪影。
这些动画影像按照原来字母“E”大小、方向的秩序排列并通过矩阵式的组合呈现出万花筒式的散点构图——这实现了一种语境的置换:让观者从这些原本荒诞并兼具了悲剧性色彩的“碰瓷”肢体语言意义表达中抽离,从而以新的视点切入关于自我存在主义的思考。
面对数字处理模拟种种视力误差的假象,这让每个在现场的“测试者”都产生了一种视力不断调整的状态和心理变化的频率,这同样也是对当下社会性思维模式形成的一种隐喻。

\《呼吸计划》

作者:高雷

材料:豌豆 水  

尺寸:900x600x240cm

作品阐释:

“呼吸计划”是艺术家从2013年开始的个人艺术项目。这个作品创作灵感来自艺术家十五岁时的一次个人经历。一天艺术家去南京五台山附近防空洞里探访正在排练的摇滚乐队朋友,意外的进入到一个正在种植豆苗的房间,充满水汽与温热的房间里铺满了生机勃勃的青绿色,那是种无法言说又摄人心魄的感动,这个凝固住的瞬间也注定成为了艺术家生命体验中重要的一次经历。

2013年“呼吸计划”第一次的呈现是在南京独立非盈利实验艺术机构“华茂一楼”,那次的活动名称叫做“一开始就结束了”。在这个位于居民区里的实验空间艺术家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播种和打理豌豆,当豆苗长成熟后被收割并赠予小区里的邻居、保安、保洁和路过的普通人。这个作品在那天晚上变成了他们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2016年艺术家受邀参加AMNUA的展览“极限频率”。艺术家将在美术馆的展厅内再次呈现“种植豌豆苗”的过程。通过这个现场的劳动来回应展览策划方案中的相关内容,并试图展开关于“学院系统中教育与浇灌的隐喻”、“教学过程中角色的对应与转换”以及在这个系统中”制度规范“的作用的讨论。这次“碗豆苗”长成熟后将由南京艺术学院食堂的厨师们来烹饪,在用餐时间免费提供给南艺的老师和学生们。

\《耦 合》由三部分组成。

作者:贾方

1:《亲密关系》

材料:(数字微喷-图片)

尺寸:105cm x 87cm
\2:《美好时刻》

材料:(单屏视频)

尺寸:42寸电视
\3:《接受与选择》

材料:(幻灯展示)

尺寸:200 cm x200 cm

作品阐释:

   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无论人们的意愿是多么诚恳和努力,人际关系的现状和结果却还是令人不安。人们经历着沟通不畅、抱怨、情感疏离。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如何做自己,同时在关系中与他人彼此懂得、陪伴、互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作品《耦合》由《亲密关系》(图片)、《美好时刻》(视频)、《接受与选择》(幻灯)三部分组成,分别从血缘关系,夫妻关系,社会关系三个层面探讨人际关系问题。

   作品《亲密关系》中,家庭成员追求个体生活的意识不谋而合却又背道而驰,城市对青年一代的吸引,以及老一代对“家”的坚守撕裂着传统家庭的结构,三代同堂式的家庭观念正在被城市化迅速消解。对于如何维护这种人生最亲密的关系,大多数人却没有真正做好准备。作品试图用时间、空间来验证亲密关系的可靠性,这看起来有些荒唐,却无法回避隐匿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危机。

  作品《美好时刻》主人公是一对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当符合照片需求的美好瞬间被有选择性的定格后,影像还在继续,作品试图通过时间来考证:瞬间的影像可以塑造怎样的事实?而瞬间在影像中持续流淌时,又将我们引向哪里?在这一作品里,流动的时间似乎消解了瞬间的原有意义,却在消解瞬间意义的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新的疑问。

  作品《选择与接受》是一次社交酒会的活动照片,照片人物包含了欧洲某国的总理、企业家、政府官员、外交官、演职人员、明星、主持人、媒体等各种社会角色,其中隐含的试探、示好、失态以及未及掩饰的尴尬和暴露的动机等瞬间经过慢叠处理后展现了一个热烈却令人不安的社交场面。
\《爱如潮水》

作者:张迅

材料:丙烯、计算机图形  

尺寸:80x120cm

作品阐释:
2016年暑期艺术家的微信朋友圈中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先后前往青岛海滩度假,艺术家以她们的假日照片为素材,尝试用手绘和CG漫画并置的方式参与体验集体与个体的如潮情感。

\《机械目萤科》

作者:刘若一 

材料:混合材料

尺寸:500cm x 100cm

作品阐释:

几只单纯的一心向前却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机械小虫,和其它依赖机械电力运转的小玩意儿没有什么不同。与那些智能化的高科技机器人相比,这些小虫子显得笨拙又固执。它们探索着前行,一次次地碰壁,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徘徊在未来与科技的边界线,周而复始。也如同我们自己,在社会洪流之中,我们摸索着前进着,籍以一个简单的目的推动着自己,寻觅着最终遥远的去向。凡我们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或被风浪掩盖于沙石下,或借着黑暗的衬托显出一些光芒。这些发光的小虫又或是我们,在未来数字科技发展的未知黑暗中,能否凭借着简单执着的力量发现命运的出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