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资讯NEWS
当前位置:首页  隐藏目录  团学活动
回首往昔——徜徉传统文化之旅
发布人:mql 发布时间:2017-12-28 浏览次数:483
来源:传媒学院    更新时间:2017-11-24 17:02:50
   11月22日,寒风中,魏佳老师的一节传统文化赏析课给予广编、摄影及其他专业的同学以炙热的文化认同感,党总支茆倩副书记的开场白引领着我们走近专业,走近传统文化。
   魏佳老师首先给我们看了一部具有传统文化共性的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的第一集《博彩》。作为书写工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毛笔蕴含着一代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关系着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它的特性同时成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书画艺术。摄制组选择从原料采集与工艺成型、名流大家与书写工具的互动、匠心独具的技艺流程、不同时代的风尚、国际交流与传播、当下遗产生活等六个方面,解读毛笔的今世与前生。
   毛笔的发明,蒙恬的宣州改良毛笔等等的一切,都体现出一个民族在文化认知方面的独特创造,该集拍摄不仅仅局限于器物本身,通过每一位与毛笔相关的制作者、收藏者、研究者可感可触的故事,体现出毛笔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高超的创造能力,中国人的愿望追求和精神情怀。
   佘征军、许剑峰两位制笔大师,分别亲自去挑选兔毛与马鬃马尾,他们对待毛笔的制作精益求精。佘师傅在挑选竹子时的一幕,一句“紫气东来,这是棵好竹子”朴实又具才华。许剑峰的笔庄,最看重羊毫,《韩熙载夜宴图》《虹县帖》等都是用羊毫所作,此外他还创办了一场笔会,请书画大家前来挥毫试笔。从小篆的碑刻到李斯的峰山刻石,小篆成为标准书体的起点,之后发展起来的隶楷行草,文字与艺术的融合大放异彩。
   毛笔与墨砚一路同行,生生不息!
   在生产钢笔的大都市上海,弄堂深处的浓墨之香不散,作为工笔画家的周颖,对于墨的要求极高,而墨取决于砚。“笔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烟”,有名的徽墨运用到展子虔的《游春图》,别具一格,周颖大师也创作了一幅《四时山水图卷》也获大家一致好评。而汪培坤这位制墨大师,更是独创了漆烟墨。油烟代替松烟,画家与墨家的交汇,注定是一场艺术的盛宴。
   从历史、情感、文化、现实四个维度,《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博彩》反映了笔砚演进的历史脉络、蕴含的丰富情感、承载的文化传统。
   领略文房四宝的精彩之后,魏佳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学长学姐的毕设,也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其中一支《百年霓裳——旗袍》,用一种近代化的视角去回忆传统。
   这些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片中身着旗袍的女士在老照片泛黄的页张中仍旧亭亭玉立,这是旗袍收藏家高建中的相册。从宽衣大袖到文明新装,中国女性并没有一种特有的自身归属感,1914年的一张月份票,票面上的旗袍女性引领了大众;1921年,女性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自身的解放,穿着的变化,元宝领也就是旗袍的上半部分,慢慢演变之后,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东方女性的人体美展露出来,这些机理变化的立体形成了三十年代的旗袍。这种收腰收下摆的旗袍以尖胸、细腰、收下摆为突出特点,惊人地比如今的本朝旗袍更强调女性的S形。短袖,高领,开衩可在膝盖处。外在形体轮廓利落简洁,将我们对女性身体的理想之处明确点出,却无丝毫啰嗦累赘之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内地旗袍没落,但香港等地区的女性依然穿着旗袍,当时立体剪裁的加入令旗袍开始追求女性的曲线美。同时,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走入职场的比例增加,也令旗袍有了代表女性独立的职业装意义……那是旗袍全民化的最后一个时代,也是如今港工的奠定时代。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色戒》中汤唯扮演的王佳芝,27件旗袍;《花样年华》中张曼玉,27件旗袍。每一件都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成熟。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南京艺术学院的龚建培教授说,现代元素的旗袍是服饰文明的进步与提升。零八年的奥运会,随处可见的各色旗袍是代表民族振兴,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
一袭旗袍造就了女人的经典,绵延了传统的历史风尚。
   对于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不变的是不息的文化认同。感悟传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传承文化,用每个人自身的专业去发扬壮大;感谢魏佳老师的传统文化赏析课,让学生深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之瑰宝,历史之余音。                              
\
                                                                                                                                                                       文字:季家豪                                            
                                                                                                                                                                        图片:黄永智
                                                                                                                                                                 2017年11月22日